《自卑与超越》精华摘录
在面试时有一个小技巧!★面试时,不妨测试观察下应聘者的自卑情结是什么?
不少优秀人士,抛开他功成名就的外表,你会发现不断激励他前进的动力源,往往是其扎根于心底的自卑感~
★面试中,还需要看他对自身自卑点的认识度
无法正确认识自身自卑情结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社交,性格,为人等问题,更有甚者易剑走偏锋,对社会对自身都是不稳定因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卑情节亦是同理
本书作者阿德勒先生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感到知足,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正确理解,找到与其自洽的方式”
本次《自卑与超越》的精华摘录,愿能给到你启发,超越自卑,效用自卑
生活的意义 人格的形成
阿德勒先生认为我们往往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论证自我价值,你穿衣打扮,提前准备开会讲稿,很大原因是为了获得别人赞同,而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进步,正是由于我们有这种获取别人认可的“奉献”精神
我们不断奉献,既得到了社会的赞赏,论证了自身价值,又用奉献精神去推动了社会人文科技经济等发展!
但总有一部分人终其一生也找不到生活意义,更有走火入魔者!时常做出常人无法理解,偏激行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阿德勒认为:这类人群大多在童年时没有塑立正确的人格!
那正确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在生命开始第五个年头,儿童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对待问题和工作的模式
对于有生理缺陷的儿童:他们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除非有和他们很亲近的人能把他们的注意力由他们自身缺陷转移到温暖的奉献上,不然话他们大多只关心自己,自私,警惕!
因为前面说过,人对自我价值往往来自于他人眼光,生理缺陷的孩子,会受到不少恶意,会不断加深他们的自卑感,让他们丧失在社会中扮演有用角色的希望,并产生被这个社会侮辱的感觉!
对于从小被娇宠的儿童:他们习惯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成命令去执行,一旦放入一个无人服侍他的地方,他们就丧失了独立性,当他们看不到别人的顺从,时,就会觉得自己被出卖了,社会亏待自己,产生报复心!
对于从小被忽视的儿童:当在5岁前发现身边人对他很冷漠,他们会误以为社会永远都是冷漠的,他们不但怀疑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很难产生合作,发展社会兴趣!所以作为父母,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人!
在孩子5岁前任何教育上的缺失,都或多或少会影响改变孩子人格发展曲线!对此,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教的市场在中国未来的前景,二娃也是比较看好的!
在本书的第二章,我们来看看心灵与肉体互相协作的关联
心灵与肉体
阿德勒认为,人类的每个行为每个表情,都暗含了其背后的真实动机,而心理学就是通过观察去找寻论证的一个过程
学习心理学,喜欢心理学的小伙伴们往往都是善于观察的人,喜欢从观察中去推测当事人的内心活动,喜欢提出疑问句,引导对方回答,再从其言行中去反推出他的性格,过往可能经历过的事情。并在一次次求证结果中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大部分人肉体上的行为表现,比如开始抖腿,不自觉挤眼,抿嘴,抹鼻子,都能反映出其心灵正在发生的变化,察其色观其心,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阿德勒还说到:人类对其环境所做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打造一个文化圈,本质上是要做一个让受众人群心灵喜欢向往的事务,才能驱动其肉体去参与执行
这也和我们品牌营销中的论点相同,好的品牌自身就是一个文化,品牌文化的核心是与用户同行,让用户愿意主动与你自拍
而前句:【人类对其环境所做的改变】,在当下的营销论中也可以理解为,洞察用户需求,了解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年龄用户的需求痛点是什么?那你的产品能不能解决这个痛点,帮他做出改变?
这个章节的最后,阿德勒说了一个有趣的见解!
为什么会有不少高龄尿床的孩子?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类孩子大多父母离异或是二胎家庭…因为当孩子发现自己难以得到母亲全部的关怀时,心灵会驱动肉体,用尿床来表示其想向母亲更紧密接近的动作,暗示我还没长得像你想象中那么大,还需要被照顾!
同理部分孩子用哭闹,胡闹行为,背后都是有其心灵反应与暗示,想要获取关注,获取关,表达不满!
自卑感与优越感
到底什么是自卑?什么会激发自卑?
当人面对他在意的,却无法应付,解决的问题时,此时所产生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结!
当你问人是否觉得自己自卑时,大多会摇头说:“不”,有些甚至会说:正好完全相反。人对于自己的弱项都会保护起来,不轻易外露,所以,我们不必问他们,我们只需注意他们的个人行为
★我们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我们能猜测他的感觉是:别人都瞧不起我,我必须表现下
★我们看到一个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的人,我们能猜出:如果我不加以强调的话,我说的东西就显得太没有份量了!
★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不得不怀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消除的自卑感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我们会采取各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以上便是阿德勒先生对于自卑情结的看法,二娃在翻阅了我国的哲学、历史书籍后,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新的疑惑,那有没有人是可以完全脱离自卑呢?
西方学者大多赞同阿德勒先生的观点,没有人可以脱离自卑情结,我们要做的是知道自己的自卑点,正确的去看待它,去利用它,鞭策推动自己,完善人生的意义
我国的学者认为人是可以脱离的,我们之所以不断自卑,是因为我们的眼光始终都在看自己,和自己斗,与自己较劲。我们看到了上层更宏大的世界亦或者更黑暗的规则,却又无力改变,无力实现而悲叹,不断加深自卑情结
而那些古往今来能超脱自卑情结的人,他们找到了与世界,与自我自洽的方式,重塑了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阿德勒在本章还说:越是自卑的人,越会做出很多过激行为,比如许多儿童的偷窃等不良行为,经常都是出自报复心,一昧指责打骂,只会加重孩子的报复心,教育者还需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
阿德勒先生在研究中发现在很多因自卑,导致人格扭曲,产生精神病的患者中,他们大多会不断吼出自己的优越感目标!他们会宣称:我是拿破仑,我是蝙蝠侠,我是C罗。以此反推,小朋友的戒备心较少,也会在玩乐中无意叫出自己的崇拜对象,教育者可以借此为孩子塑立正确的道德典范,前进动力目标,并在过程中表扬激励强化其行为,弱化孩子自卑情结
早期的记忆
人们只会记忆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极具重要性的事件,你早期的记忆,往往暗含了你的自卑情结,你的人格问题
成年后,还能被记住的早期记忆往往都是你内心深处放不下,越是难以释怀的,越能反应出你在这个事件中的情结点,从而推理出你的自卑情结
比如二娃儿时记忆最深,细节至今都栩栩如生的画面是:爸妈外出工作,留守的孩子,头靠着墙,思念父母,眼眶湿润留下泪水,心里一想到与父母离别的画面就愈发难受,眼泪更是止不住的流,此时婆婆在一旁不断指责骂道:没出息的娃,只知道哭…这是我5岁时候的记忆,现在都仿如昨日,牢记在脑海中,非常真实
从这段记忆可以拆解反推得出:
我的自卑情结是害怕被抛弃和忽视
为了消除我的自卑情结,我不断学习各个学科知识,减肥健身…让自己成为人群中比较博学,有话题点,闪光点的人,来确保自己不会被忽视
为了防止被抛弃,我从小到大都在不断强化独立自主能力,不喜欢依赖于他人、交心于他人、合作于他人… 因为这会面临被抛弃的风险!
同时童年时长期受到的谩骂与指责,让我养成了用更激进的态度来保护自己,这也导致我的性子比较急躁,情绪会不稳定,有浅性的暴力倾向与反抗欲望
庆幸的是,写完这段的我,是坦然的,我正确的认识了自己,学会如何利用我的自卑情结作为发动机,去督促促使我成为更好的人,同时掌握分寸,进退自如。
家庭的影响
如果在家庭中没有权威的存在,那么其中必定会有真正的合作 — 阿德勒
我们亚洲家庭教育文化大多是父尊子卑,父母要占据权威地位,孩子要做到绝对服从!这种文化的好处是人更利于管理,缺点是人的个性早在孩童时期就被磨灭了,缺乏创造力,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要知道诚心合作的前提是双方互相尊重与平等,但长期处于父尊子卑氛围中的孩子,习惯性的信服权威,听信权威,滥用权威,导致双方一开始就处于了不平等的合作地位,自然难以产生真正意义的良性合作
阿德勒先生说:如果母亲在孩子小时候,让孩子把全部的注意力和兴趣都留给自己,不断的宠溺孩子,这很容易导致孩子总是寻求母亲给他的支持,对于分取母亲注意力的人充满敌意。
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会得出一种结论:我的母亲属于我,不属于任何人!这是一种支配母亲的欲望,它要完全控制她,使她成为奴仆。只有被母亲骄纵,对世界上其他人没有同胞感的孩子,才会有这种欲望
所有被宠坏的孩子都会害怕某些东西,他们利用他们的害怕来吸引注意力,阿德勒认为:胆小的孩子一定是被宠坏的孩子,而且他们还想继续受宠,从心理上不愿意排斥改掉胆小的习惯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这个章节先直接分享9个阿德勒先生对父母教育儿童的看法:
1、儿童对婚姻和异性伴侣最初的概念,也是从他们父母的婚姻中得来的,在不美满的婚姻下长大的儿童,除非他们最初的印象被纠正,否则他们对婚姻会持有悲观的看法,他们会想尽办法避开异性,要不就认定他们对异性的追求不可能获得成功
2、如果父亲脾气非常暴躁,而且总是想驾驭家庭里其他成员,则男孩子对男性应有作风会形成错误观点,女孩子受害更深,在以后生活中,她们会把男人想象成暴君,婚姻被看待成一种奴役关系或臣属关系。有时候,他们会议性欲倒错的方式避开异性。
3、假如母亲在家庭里更富有权威,整天对家里的人唠叨,这种形式会反转过来,女孩子可能会模范她,变得刻薄而挑剔,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地位,怕受批评,变得恭顺拘谨或反抗性强烈,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男孩子会变得保守,畏缩不前,不敢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怕所有女性都有这种唠唠叨叨,吹毛求疵的态度,因此对女性敬而远之
4、父亲必须以平等立场和妻子合作,照顾并保护家庭,不能贬低妻子在家庭中的贡献
5、即使父亲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父亲绝对不能表现得像施舍,一旦表现得像施舍,就会给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价值观,以及对女性的错误看法
6、父亲对孩子影响非常大,要么成为偶像,要么成为仇敌,做父亲需要以友善方式进行教育,以身作则
7、妈妈不能说:‘等你爸爸回来,让他收拾你”“小心你爸爸回来打你”,这么说等于是暗示孩子,父亲是权威绝对地位,妈妈是不重要的!第二,它破坏了父子关系,让孩子怕父亲,而不是觉得父亲是朋友,不少妈妈这么做的动机是怕自己惩罚孩子会失去孩子情感,所以交给父亲,这其实是不对的!
8、在孩子面前,丈夫不应该将他对妻子的情感表现得太露骨,过分亲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地位降低,他们会向产生妒忌之心,并希望和父亲或母亲一争长短
9、年纪大的孩子通常都比较喜欢父亲,当孩子由母亲自然转变到父亲,我们可以判断出,孩子已经成长到下一个阶段了
10、问题儿童绝大部分是长子与最小的孩子,因为长子最容易被忽视,最小的孩子容易被宠溺,极端地位造成了极端问题
11、次子总是不甘居于人后,更努力超越他人,即使在长大后,走出家庭圈子,也经常找竞争对手,和他认为占有优越地位的人相互比较,想尽办法超越他
12、独生子也有问题,他有一个敌手:母亲总是特别宠爱独生子,怕失去他,想要置于自己的保护下,就容易养成恋母情结,产生对父亲的排斥,如果父亲和母亲协力合作,让孩子对两人都感兴趣,这种情况可以避免
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其成年后自身遭遇与回应方式,对于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也就是老一辈常说的定型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生也就这样了!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先天的环境与教育,但在当下,在未来,人生是由你自己书写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也许现在的自卑情结十分困扰你,但当你正确的理解它,接受它,利用它,反之它会成为你成长的最强动力!
在本摘录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自洽,超越甚至超脱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