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奇葩武器(一)———芬兰BT-42突击炮:小车扛大炮
Hi,大家好,我是程子庭ThomasZenCheng,这是我的新文章《世界各国的奇葩武器》。作为一个军迷,在武器方面我还是研究得挺深的,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希望这个文章能坚持写下去。
今天第一期,我就来说说一个存在感不高的国家:芬兰在二战中研制的突击炮———BT-42。
BT-42突击炮四面图想讲BT42,得先说一下BT-7,也就是它的底盘部分。BT-7是苏联二战期间BT系列快速坦克的最终型,采用克里斯蒂的传动装置,操作十分灵敏。不过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它不能用在重装甲坦克上,以至于BT-7装甲非常薄,防护力极差:全重15吨,装甲厚度仅10-22毫米。在二战中,这种装甲厚度算非常弱了。当然苏联人也不是傻瓜,为了弥补装甲薄的缺点,它采用了焊接工艺和大倾角安装法,提高了防护;速度更是快得不可思议:达72千米/时,越野速度也有50千米/时,全因为它采用了新型的M17-TV-12汽油发动机,每分钟1760转,功率372千瓦。这种发动机是德国宝马公司发动机的翻版,最初可是为飞机设计的!
BT-7快速坦克讲完了它的前辈BT-7,就正式开讲BT-42。它和BT-7一样重15吨,却有一个方头方脑的大炮塔,扛了一门114毫米(4.5英寸)巨炮!那么为什么要选BT-7这副小身板当底盘呢?则是因为此时其它的缴获车辆像T-28、KV-1这种中/重型坦克已经全被拉上战场前线去作战,就连能够修理后再次投入战场使用的T-26轻型坦克也因为它们的零部件需要被用于损坏车辆的维修用途被拆解而数量急剧减少,所以至少从纸面数据和库存情况上来看,BT-7轻型坦克很适合作为BT-42的底盘来用。
BT-42模型至于它的火炮,则是经过了一次正经的选型的:当时的可选方案中,有76毫米 RK/27步兵炮、122毫米 H/09和122毫米 H/10轻型榴弹炮等等选择。RK/27又笨️又重威力还小,自然最先被淘汰。剩下3款炮,根据芬兰人的观点,114毫米H/18和另外两门122毫米炮比起来还是比较“先进”的。这其中有一定道理,因为英国制造的这款114毫米炮虽然射程并不出色,但它是芬兰军队的轻型火炮中重量最轻的一个。尽管由于这型火炮使用分装弹药(即弹丸与药筒分装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火炮的射速,但事实上当时芬兰使用的所有轻型火炮都采用的是分装弹药,那么从芬兰的角度看这个缺点自然也可以忽略不计。虽然说这种榴弹炮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但作为多余的物资的一种二次利用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BT-42侧视图,巨大的炮塔十分突兀说起来,BT-42还是个赶工产品:承接单子的芬兰国立火炮工厂仅仅在本土生产过反坦克炮、防空炮和野战火炮,只有在1938年自产过火炮,之后它一直在负责维修火炮的工作,再也没生产过火炮了,更别说自行突击炮了。此外该工厂在坦克维修方面同样也是连一点儿经验都没有,研发工作可想而知是天方夜谭。事实上,除了曾经在1937年为警察部队设计Sisu装甲车时积累下的一些经验外,全芬兰的任何一个工厂对于装甲车辆设计研发都毫无经验,而且由于原材料短缺,设计师们也不可能设计出真正优秀的装甲车。一般的情况下,设计装甲车辆时由于不同因素相互约束、影响的原因,需要通过反复的试验去寻找合适的各方面之间的平衡。然而在当时BT-42的设计师们手头拥有的资源,只有BT-7坦克的底盘和发动机,以及114毫米 H/18火炮这几样东西,设计师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显然不大,加上这是个硬性项目,设计组只是十几人拼凑起来的,显然效果不好。
BT-42模拟图BT-42的瞄具堪称简陋:炮塔里总共只安装了一个潜望镜、一个火炮用瞄具和两个观察窗,这让成员的视野比原版的BT-7更差,要知道BT-7已经有够差的了。火炮靠炮手通过手轮手动瞄准。火炮(炮塔)的水平旋转系统直接从BT-7坦克上抄下来,垂直旋转系统则由原本114毫米炮所使用的系统上改进而来。由于无法同时旋转两个手轮,火炮使用起来非常笨重。另外BT-42的主炮俯仰角为-5度/+25度,瞄准器和手轮设置在右边,火炮击发按钮在左边,整个开火过程需要兼炮手的车长和装填手共同进行。
它的越野性能也挺差的:由于履带太窄,设计不合理,导致发动机并不能尽其所能,这将了坦克越野能力拖得很差——它只能在路况较好的“野地”上行驶,在较松软的路面上坦克的机动性就会受到影响。BT-42的一大特点——轮子/履带转换系统中的用轮子的行走系统和履带一样也设计得非常糟糕,而且在芬兰也没什么用武之地:轮式驾驶系统的方向盘十分沉重,转向困难,它仅能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而这种路况的公路在苏芬前线少到可以忽略。
在公路上行驶的BT-42BT-42有3名成员,其中兼职炮手的车长位于炮塔右边,装填手位于左边,驾驶员则和BT-7坦克一样坐在车体前部。坦克除了114毫米榴弹炮外没有任何机枪之类的武器,不过车内倒是备了1支索米M1931冲锋枪(大名鼎鼎的PPSh-41“波波莎”的前辈)和几个弹鼓以防万一。
接下来我们就讲讲这漏洞百出的突击炮的实战表现。如同它的设计,它的战绩十分可怜:在1941-1944年的苏芬夏季战争(芬兰称继续战争)期间。在斯维里河(位于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之间)岸边,一个BT-42部队被命令炮击苏军碉堡与工事。也正是在这里,它们首次遭遇了自己的“同胞的后辈”——T-34坦克。数辆BT-42对远处的T-34坦克群展开了炮击,不过正所谓“后生可畏”,114毫米的榴弹就算正中在T-34身上,也压根儿没用!在意识到苏军坦克正不断逼近的情况下,芬兰指挥官果断下令,调头便跑!BT-42的另一次作战则是在1944年夏季的维堡战役。当时,驻守维堡的芬军配置了8辆BT-42。然而战役打下来之后,这支BT-42军队竟然连一个战果都没有!到是被苏军部队给全歼了。最让人尴尬的是,有一辆BT-42在数百米的距离,连续18发炮弹全部命中一辆前进的T-34,竟然没有一发对这辆T-34构成什么像样的伤害。而这辆BT-42却被对方一发穿甲弹给打趴下,当场报废,再也没能开火了。因此芬兰军队在有了德国的三号突击炮后,这些BT-42就再没上过战场。
BT-42三面图BT-42性能数据:
总重 15 吨
全长 5.7米
宽度 2.1米
全高 2.2米
装甲 6–13 mm(比BT-7还薄皮)
武器 114 mm H/18榴弹炮
发动机 米库林M-17-TV-12
输出功率 500马力 (370 千瓦)
最大行程 375千米
总产量 18辆
唯一一辆幸存至今的BT-42,位于芬兰帕罗拉坦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