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读书也是有许多方法的,尤其在信息量如此大的当下。看了秋叶的这本书,学到很多不错的想法,也在付诸实践了。
1、首先得捋顺自己的读书方向
从我自身出发,我目前会读几个大方向的书【工具书暂时还没用到】
(1)视野类的书,主要是获得不同的思维和观点,增加自己的认知。包括【经济类,管理类,历史类】
(2)专业书,这类书直接和工作相关。
(3)文艺心灵类,这部分书主要关注自身的心智成长。(也就是提升情商逼格)
(4)潮流书,也就是畅销书,这类书是必读的,像《大数据时代》、《颠覆式创新》、《大败局》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阅读这类书是了解当下趋势和变化以及调整自身方向的一个非常重要参考因素。(当然也包括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书籍,比如我很喜欢服饰搭配。)
文艺心灵类和潮流书其实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是可以通过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和完成的,而视野类和专业类对大块时间的需求比较大。因此读书还需分清主次:哪个阶段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要进行主题阅读,什么时候要进行知识体系整理等等。这些都关系到你的学习效能,从而影响到你的行为。
为什么读书要有这么多的方向?关注点太多,读书太杂么?我很认同秋叶和《将才》作者杜书伍的观点:只会用一种专业角度来分析问题的人很难突破自身的限制。为什么在一个以技术为主的公司里专业级副总比单方向的总工程师更能系统地解决问题?因为,副总不仅是专业工程师,同时也是高级管理者。举个我自身专业的例子:我经常遇见房屋出现裂缝的问题,而每一条裂缝的产生,都不是单方面原因引起的,也许是沉降,或许还有施工的影响,或许还有温差的影响,还有受力的影响等等。因此,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答案,多方摄取,多方比较,才能客观,才能更接近事实。
2、阅读方法
秋叶介绍了几种很实用的读书方法。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有这个认知还是很有必要的。
(1)通读法
这里的“通读”不是指通读一本书,而是通读一系列书。我时常有种读完书,即使记了笔记应用了也不是很有收获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因为没有在开始建立这一知识点的框架,即使读了一些书,也成为了零零碎碎的碎片。如果真的想建立自己的深度思维,想深入了解某一领域,不老老实实读几本书单里的书形成基本的框架是行不通的。
(2)树读法---主题阅读
秋叶讲的主题阅读和杜书伍讲的整合阅读其实是一回事儿。如果觉得某个方面有必要了解学习,主题阅读是最好的选择。树读法即先写好大纲,然后根据大纲买书,搜集资料,然后看教程式的书籍调整大纲。最后根据大纲的小标题来阅读学习,不断开枝散叶。
(3)图读法---思维导图或者PPT等
对于一些比较难啃的书,我会用思维导图来理清思路。叶大叔是PPT大师,用的都是ppt。我还是习惯用思维导图来做,思路清晰,也直观。当然不是所有书都是能用思维导图来做的。比如《结构力学》
(4)框读法---套用思考框架
这种读书方法是我最欠缺也最亟需学习的。这很像在一种拆书的过程,用自己之前用过的思考框架去理解作者的逻辑,然后重新梳理。你拥有的思考模型越多,得到的越多。叶大叔用的神乎其神。
(5)最推崇的“拆读法”---拆书
虽说拆书需要具备一些知识底蕴。但我们用这种方法来锻炼思考力和逻辑能力却是不错。毕竟叶大叔当初也是从小菜鸟走过来的。具体来说,拆书就是就本书的一段话或者一个观点进行阅读和思考,然后经过提炼和连结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思维和工作方法。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炼读法【读畅销书】、抄读法【读“专业大牛”的书】、诵读法【读文艺书】。这些方法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但我觉得,在绝大多数人还在以囫囵吞枣的形式来看书的情况下,能够应用上述哪怕一个方法来阅读都是极好的。
当然读书少不了分享和做笔记,但这又是一大学问呐,笔记做得好不好或者是否有效,也会影响读书效能。《别告诉我你会做笔记》和麦肯锡介绍的笔记方法都很不错。笔记这东西,不仅用在读书上,在工作上也是使用极其频繁的工具,把它上升为技能之后,工作是可以提高效益的。
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确实如此,读书不做笔记等于没读,哪怕你只在认同的观点旁边打个三角号。
还有一句话叫做:开卷有益。这句话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早已经不适用了,今天信息量如此大和庞杂,好书烂书充斥于网络和实体书店,稍不注意就会喝多心灵鸡汤而拉肚子或被成功学洗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