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气味引发的血案:评戛纳大奖《寄生虫》
星期五言:这部拿下2019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寄生虫》,比起去年的韩国电影《燃烧》,似乎少了很多回头品味和思考解读的乐趣,因为它作梗抖包袱渲染情感的意图太过明显;而它比起2016年韩、日合拍的电影《小姐》呢,又显的个性没那么足——暴力上升不到美学,现实上升不到残酷,类型也谈不上鲜明,一句话,它像个大杂烩。
当然,说这些不代表《寄生虫》没有可取之处:导演用了一栋别墅加地下室就把社会底层“寄生虫”的概念表达出来了,艺术手法很巧妙;加之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说导演用屌丝一家人身上的“气味”形象比喻出了阶层之间的矛盾等等。
然而,这些亮点足以让这部电影拿下大奖吗,《寄生虫》的创作意图到底是在传达思想还是取悦观,这是我们这篇文章要探讨的。
一、从段落分配看《寄生虫》到底要讲什么
▼《寄生虫》的故事大致分三段:
1、屌丝一家人攻占富豪一家人;2、屌丝一家人与同行竞争对手间的斗争;3、结局:大屠杀及屠杀后续
这三部分除开端(底层居住环境)及最后一部分偏“现实”手法外(它通过暴风雨的袭击将韩国底层人的社会现状展现了出来),前两部分很明显地落入类型片的套路。既然是套路,它们当然就是为了取悦观众。
于是我们在第一部分里看到了类似《小鬼当家》式的周密计划,看到了《碟中谍》式的团队协作...
这些本也没什么问题,好多有深度的艺术电影正是借用最简单的“类型套路”把观众引入,并引向一条错误路线,从而为之后的思想表达做铺垫,比如说迈克尔·哈内克的《趣味游戏》。
▲《趣味游戏》电影海报,1997
注意,在第一部分里,支撑观众能够将《寄生虫》当成“戛纳金棕榈大奖电影”看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屌丝一家人进驻富人家计划的成功是建立在牺牲了另一群曾在富人家工作的人为代价的。
这另一群人我们不知道具体背景,但至少能知道他们的社会地位与屌丝一家人是接近的(或者说是同类)。
至此,“寄生虫”的概念出现了,同时,电影进入了第二部分——寄生虫之间的“窝斗”。
二、到底是喜剧还是现实主义
让本人意外的是:第二部分导演也并没有走现实主义的路线,类型片的套路还在继续延续。风格倒是变了——这次换“黑吃黑”了!
这部分单独来看,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框架搭建是成功的:一栋豪华别墅,一个简陋地下室,两家争抢食物的人。刚好符合“黑色幽默”的类型。
既然是黑色幽默,那就得有机缘巧合、歪打正着、错进错出这些手段。这些手段当然是为取悦观众而精心设计的!它们和“现实”是完全对立的。比如说刚好富人一家出去野营那天刮台风下暴雨,
比如说刚好屌丝一家人要从富人家客厅逃离的时候,富人夫妻就从卧室搬到沙发上睡了...
这些机缘巧合倒是无妨,它们若能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寄生虫”的概念岂不一举两得。但导演真的就止步于此了吗!显然他没有,他想塞更多的东西来取悦观众,哪怕这要损害“现实”的概念,来看——
当曾经的女仆夫妇与屌丝一家人产生冲突,进而女仆抓住了一家人的小辫子,控制了一家人后,那个女仆竟然模仿起了“朝鲜女主播”,讲开了单口相声;
当屌丝一家躲到了茶几下面,富人夫妇睡到茶几旁的沙发上后,夫妇俩竟又在百忙之中过起了性生活...
这些电影情节在现实中自然是不可能的,不符合人物身份,跟电影主题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导演就这么干了,自然,那还是在取悦观众。这种取悦效果是达到了,但它同时也把导演的意图暴露无遗。
这些喜剧段子将电影从“现实主义”的揭露引向了“超现实主义”的讽刺,它也将观众的关注点从“寄生虫(底层人生活)”引向了“社会矛盾”的层面。
另外矛盾冲突在取悦观众之外,也为电影第三部分的结局做好了铺垫。
三、结尾“大屠杀”的起因想想有点荒诞
要知道,导致《寄生虫》结局那场“大屠杀”的原因不在于生存需要,而是“社会阶层矛盾”,这点毋庸置疑,导演已经表达的够清楚了!
注意一点,电影表现出的矛盾不只限于贫富阶层之间,也在底层之间。于是我们看到屠杀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屌丝一家杀富人,一组是女仆丈夫杀屌丝一家。(一个细节:女仆丈夫冲到院子后没有随机杀人,而是很理智地找到自己要杀的人)
“社会矛盾”是电影背后的隐线,我们倒着往回找具体导致大屠杀悲剧的诱因——注意细节:屌丝父亲杀富豪爸爸是绝对的一时冲动(没有预谋),这一时的冲动来富豪爸爸对被刺者身上“气味”的反应。
这里的“气味”导演可是在之前的情节中做足了铺垫——包括富豪爸爸、富豪太太、富豪儿子不止两三次的地提到其对屌丝一家人身上气味的“鄙视”。
这种气味概念在“夫妻躺沙发,屌丝一家藏茶几下”那段戏中被从个体偶然性上升到了“社会阶层矛盾”的层面,来看夫妻的谈话——
如果我们能倒着找到这个点,连带之前那些关于气味的情节点连成一条线,就是这场大屠杀的成因,
换句话,说这部电影是“一场气味引发的血案”绝不为过!
如此,“气味”作为一种阶层矛盾的隐喻自然巧妙,也很形象。但要注意一点,这在电影情节的设置上,是靠那些人为的“巧合设计”而促成了,既然是巧合(而非现实手法),那就会大大降低悲剧的可信度,换句话说,这种悲剧并不是社会矛盾的必然结果,它充满了超现实人为的巧合。
如此,是不是有些荒诞!
四、结局让人左右为难!
好啦,电影第一部分屌丝逆袭富豪的快感有了,第二部分的黑色幽默也达到了,第三部分的大屠杀也绝对达到了让人震惊悲叹的效果,最终我们等着电影怎么收尾,怎么将主题升华了。
▼来看导演在大屠杀的结尾做了些什么——
1、屌丝爸爸藏到了地下室;2、屌丝儿子与爸爸通过暗号(摩斯密码)取得了联系;3、屌丝儿子励志赚钱把那套别墅买下来。
电影至此结束。好啦,我们来看到目前为止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了多少“主题概念”——
社会矛盾、寄生虫(底层)性格及生活现状、屌丝价值观、政治讽刺...
这种主题的复杂性(非单一性)造成了电影结局的不确定性,你搞不清导演到底想要把焦点搁在这些底层人的价值观阐释上,还是要搁在社会阶层间的对立上。
而且表达风格的不统一也让人搞不清结局是该让我们带着讽刺批判的角度还是带着同情的角度去看这些底层的“寄生虫”。
游移不定当然不是“开放式结局”的概念,开放式结局是统一的问题,不同的解读方向,而这部电影则是不同的问题塞到了一部电影中。它造成的结果不是迷茫,是混乱。
另外,结尾屌丝儿子励志赚钱买房子的想象画面,单从效果来看,它着实能像观众植入一种对物质与身份潜意识向往的境地。
五、《寄生虫》VS. 其他同类电影
我们开篇提到了2018年的韩国电影《燃烧》,两部电影有相似处,他们从题材的角度都是现实主义,都涉及到了贫富之间的关系。然而《燃烧》的处理手法更现实主义一点,说现实不太表它没有艺术加工,只不过那些艺术手法在电影中隐藏的比较深,痕迹不是那么明显,电影也因此少了很多娱乐性;
▲《燃烧》电影海报,2018
我们还提到了2016年的《小姐》,《寄生虫》的结构与其有些相似,都是一个屌丝进到一家大户人家,最后导致大户人家的瓦解崩溃。然而《小姐》的故事线很清晰整壮,前后左右全是围绕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这个轴展开,其它旁支细节毫不拖泥带水节外生枝。
▲《小姐》电影海报,2016
谈《寄生虫》当然不能不提导演奉俊昊2003年那部著名的《杀人回忆》——后者比起前者显得更纯粹一些,不管是从犯罪悬疑类型化的叙述上,还是从两个警察对称的艺术设置上,再或是从社会现实的矛盾阐释上都是如此。而前者,说好听了,它多了复杂性与娱乐性,说不好听,少了个性。
▲《杀人回忆》电影海报,2003然而,戛纳金棕榈大奖的确就颁给这部韩国电影了!也许电影中还藏着很多本人没有读懂的东西,也许戛纳的评委会的角度完全不在此...
不管怎么说,作为电影本身,这部《寄生虫》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它也着实彰显了韩国艺术片导演的实力。
关注【星期五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