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心流(三)|幸福从何而来?
▶ 序
今天读p63-p88,正好第一章读完。
作为开篇之章,米哈里直接追问最为核心的问题,人这一生,既然无可争议地都是追求幸福快乐,那幸福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何人生总是充满痛苦,无论我们如何追寻,总是得不到想要的那份幸福感呢?
本章对此做出了解释,基本上是令人信服的。
思维导图:
▶ 01
我们在什么时候感觉幸福呢?
米哈里用25年的研究告诉你,幸福可遇不可求,不受外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物的阐释。
换言之,与外界无关。那么颜回大概是比较幸福的人,孔子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幸福是一种最优体验,这种最有体验发生在哪些时刻呢?比如水手乘风破浪时,比如画家创作出好作品,比如父亲第一次见到孩子。也可以在逆境里发生,“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何以在这些时刻,能够感觉幸福呢?因为此刻,我们感觉自己掌握了生命。「掌握」是个有趣的词,把手掌摊开,再用力握起来,明显能够感觉到一种力量。在这些时刻,也许我们体会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于是我们不再恐惧这世界的混沌。
▶ 02
这份感觉却很难得。
这是因为我们总是看错这世界。
我们认为,世界是为满足我们的需要而存在。事实却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世界从来不会在乎多一个你,少一个他,地球照样旋转,太阳照样升起,不管你哭了笑了,生了死了。
我们还认为,实现某个目标,就能得到幸福。事实却是,欲望是个无止境的过程。第一个欲望满足了,马上会生出第二个欲望,而后第三个第四个,乃至无穷尽。
看过一个故事,一个人遇到一个精灵,精灵可以满足他的一切欲望。于是,他吃到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拥有用不完的财富……幸福了吗?他痛苦极了,生活极度空虚和无聊,一切可以想到的乐子,一切可以满足的感官欲望都得到了满足……
这是追逐外在目标的必然结局,对成功的追求必然导致失败,胜利者将一无所有。
▶ 02
我们的文化也在灌输一个信念:自我很重要,个人终究成功。
文化所建立的神话和信仰体系,是将宇宙无序的破坏力变成可以理解的模式,主要功能是为了保护我们不至于绝望。
盲目信仰这种解读,会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游戏的主角,打不死的英雄,例如古罗马人。
幻灭感便很容易产生。
人的成长也是如此,怀揣的希望长大,很快就发现生活欺骗了我们。这就是为何会有「中年危机」的存在,荣格说,上半生发展自我,下半生发展自性。似乎不自觉的,我们会将关注点转移到内部。
但并不全是这样,尤其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人们似乎有了更多的途径去迎接幻灭。
一种是沉溺于竞争之中,追求更多。这种人的每一次成功,只能再一次证明金钱、权力、地位和财富在提升幸福感上几乎无用。
一种是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某个短处。比如减肥、参加读书会、加入某个群体,而很快他们会发现,「零星的解决方案发挥不了作用……太多缺口濒临溃决,根本来不及一一抢救」。的确,人生的平衡很难做到,毕竟精力太有限了。
还有一种放弃平衡,营造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他们培养某种高雅嗜好,或者沉溺于酒精之类的迷幻城堡。以此忘记痛苦。这也不是答案。
还有宗教。宗教在历史上一度卓有成效,而如今却因为无法跟当下的体系契合,导致人很难全身投入宗教的怀抱。
米哈里认为,以上方案都是有一定的效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03
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利用心理学工具,释放内在的生命力,从社会化中解脱出来。
「社会化的真谛在于使个人依赖社会的控制,并对赏罚有既定反应」。
社会对人的奴役是以生理为基础的。比如殖民者,以死亡威胁被殖民国家的人民,比如各种刑罚。不仅惩罚,相反面也是一样,各种商业广告不遗余力地攻击着人性的弱点,利用性欲、物欲、占有欲等等,让人不断买买买。
可笑的地方在于,很多人竟然认为,按照自己的欲望驱动去行动,竟然叫做真性情。他们常说,我就是这样啊,不舒服的就不干,想做就做。这是典型的被欲望牵着走的人,一举一动很容易被预测,一不小心就会入坑。
我们完全有能力制止这种精神奴役,真正的独立意识可以培养,对意识的控制也可以锻炼。虽然这些技巧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累积,并压缩成某个秘诀。
但只要懂得了背后的原理,每个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