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天一阁有感
和两位女同事去宁波公干,得知她们是第一次到宁波,我立刻想到要介绍她们去天一阁并要让她们知道关于天一阁的故事。
我之所以知道天一阁,完全拜托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当中的一篇文章《风雨天一阁》,我甚至认为这是余秋雨文章当中最好的一篇。这篇文章让我认识的天一阁以及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还有他对于书籍这种文化载体传承的使命感和执着。
我惊叹他为保障传承制定的苛刻家规,甚至遗产一边是万亩良田,一边只有藏书楼。他就是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让有使命感的继承人选择出来,以及大学者黄宗羲、袁枚等人入阁读书,如何为四库全书贡献,以及后来书籍被偷险些功亏一篑……我把他的故事讲给了两位妹子听,她们激动不已,并且欣然承诺游览完天一阁,回去之后一定要读余秋雨的这篇文章,我颇为欣慰。
外面烈日炎炎,进了天一阁,绿树掩映,水榭亭阁,绿苔青石,竟有凉风习习,果然别有洞天。
在北藏书楼,我们见到了玻璃幕墙后一座座巨大的中式书柜,现在还有藏书保存在里面,只不过已经恒温恒湿了。其中一个柜子是打开的,里面摆满了旧式书籍,向我们展示着藏品的典雅和庄重,旁边还有一些香囊,隔着玻璃似乎也能闻到散发出阵阵的樟木似的香味儿。
还好这些典籍留存至今,还好天一阁没有成为一个普通景点,它还依然保持着藏书的功能,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里被称作天一阁博物馆的缘由吧。
我们还特意看了墙上醒目的规章制度,其中有一条,大意是但凡借阅必经馆长同意。通过现代的科技和制度,我相信这些传承百年的图书终于安全了,还沉浸在沧桑历史传奇中的我们,心也安稳了。
作为藏书楼,书籍尤其是古籍是其核心。有一部分书籍是陈列出来供游人观看的。这些书籍大都已发黄,甚至变成了浅褐色,木版印刷,没有句读,大眼一看竟看不出大概。这些打开的书,仿佛是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在用含混不清的语言像我们讲述着什么。我不禁问,现在还有谁在看这些书呢?同行的妹子说,这是灵魂拷问。
然而随后的游览慢慢有了答案。
首先,发现作为博物馆的管理者的良苦用心,他们会定期的根据某个主题将部分馆藏书籍陈列在游人必经的过道边上的展示柜中,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一窥藏书的精品。我们今天正赶上举办方陈列的关于宗族家谱的展览。我感到庆幸,因为很可能这些宗族谱系,仅有一套,就保存在天一阁。
接着,亭台楼阁辗转间,我们进了一处厅堂。这里是一个小型的展览,前言文笔甚佳,在追忆古代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为代表的生活,展览的书籍,是我们难得一见的棋谱琴谱和画谱。虽然不能看懂,但是已经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雅致。出了厅堂,就是一片假山和曲径通幽,一行三人分别在此处照相留念,沉醉在文雅的生活的同时,不约而同地感叹自嘲自己的生活压力。
和大多数的国内景区一样,其中也有一些商店卖着所谓的旅行纪念品,当然,目前天一阁的旅行纪念品并不能让我们满意。我们还寻思着,怎样做出一番规划来改变天一阁的文创产品的格局和腔调。出了商店却看到了一个半个人高的大猫雕像,其样子神态憨态可掬,同行的妹子说,如此呆萌的造型难道是古人的作品?近前仔细观看,其上有隐隐绿色的苔藓,风化和破损,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我们断定这是古人的手笔。旁边还有三个形态各异猫咪的雕像。我想可能是因为过去藏书楼可能会面临鼠患,顾以狸猫的形象来驱赶老鼠吧。只是迷惑不解的是,为何这些形象造型,历经一二百年,竟然和现代的动漫造型有得一拼。可惜,园方对这四只猫的雕像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就在游览结束出了天一阁时,看到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古籍阅览室”,以及开放的时间,我们同行的人一下子释怀了,天一阁主人所保留的典籍在现在还是有读者的,只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直阅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