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公开课
上周,组长通知我说该我上公开课了。第三单元已结束,第四单元我踌躇着讲哪一课,《纪念白求恩》是议论文,政治气息太浓,学生对议论文知识也不熟悉,肯定效果不理想;《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对这篇文章不感冒,也许第一次讲这节课没讲透彻的缘故;《植树的牧羊人》内容简单,好梳理思路。决定讲这一课。
本来是上周讲的,因为忙于月考就推迟到这周。我把思路大致梳理一下,本课设置三个学习目标:1.找出我与牧羊人三次相遇时,牧羊人的情况和高原景色;2,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点出其高贵品质3,结合现实,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讲课时,注意引导性语言的应用。比如在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以后,不能生硬地直接讲第二个目标,一定注意总结和过渡。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高原景色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起着关键性作用?”学生自然回答是牧羊人,接着引导:“牧羊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分析他的人物形象。”分析之前,先让大家回忆我以前所讲的人物形象分析所用的方法,然后给他们一个模式,开始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练习。我让他们按照“他是一个————的人,由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的格式去回答。问题刚抛出,同学们争相举手。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牧羊人的性格和品格进行了评价,回答非常具体。
人物形象分析完后,进入对孩子们德育教育的环节,这个环节处理好,可以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如何处理,就看教师的语言艺术。我先对牧羊人的形象进行一个综合评价:“牧羊人是一个普通人,他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几十年如一日,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他默默无闻,坚韧不拔,不求回报,是一位真正的奉献者!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了解哪些人像牧羊人一样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呢?”
这个问题抛出后,同学们给出的答案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来担心他们不关心时政,对当前一些新闻人物不了解,根本回答不出来。不料他们列举了蜡烛一样的老师,辛苦扫大街的环卫工,疫情期间奋战在一线的白衣战士,还有哪里有危险就永远冲在最前面的消防官兵……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同学们讲完后,我又补充了近几年来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张桂梅校长,支月英老师,“滇池卫士”张正祥老人,这三个人和牧羊人有高度相似性,一味奉献,不图回报。
最后的总结是关键,我这样说:“做一件事很容易,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却很难!这些人不仅做到了,而且无怨无悔,坚韧不拔,不求回报,持之以恒,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灵魂!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学们,你愿意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吗?你能够坚持做好一件事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愿意!”“能!”我趁热打铁“祖国如果有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你我他,那么我们的民族就有了希望,我们的国家定会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让我们一起加油!”
本节课在高潮中结束!
下课后听课老师们反映本节课很成功。其实,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首先思路要清晰,其次是问题的处理注意语言的过渡,第三要设置一处亮点。
希望自己在磨练中越来越成熟老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