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大年初五,破五迎财神
文/心甬
今天是大年初五,就是正月初五,按传统,狭义上说,到初五就算年过完了,可以开工做事了;但从广义上来说,过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吃过元宵才算正式结束。
先来看看今天还有哪些讲究。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妇女们虽不宜出门,但也要吃饺子放鞭炮。也有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遇事破败。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尺剪做针线活,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
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在每间房屋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寓意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离我们越远越好。
打扫卫生是要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依照习俗,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可以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是大年初一,一扫帚也不能动,说是动了就会丢掉好运气。
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爆竹,放在那堆垃圾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曾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无论内心如何思谋,行文总是比较平和,虽属大患,还是客客气气送走吧。到了老百姓便实话实说,"赶五穷","填穷坑",而且动用了爆竹扫帚,不能客气。
这一天,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当时长安流传民谣: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财源广;正月初五摸元宝,大钱小钱用不了;正月初五请财神,家家户户财源滚;正月初五神进门,五谷丰登福满门。
清人顾铁卿的《清嘉录》中引用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也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大摆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寓意就是迎接财神的到来。
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圆年",意思是说年过完了,到这一天要做一个总结,划句号了。其实,这是"破五"的变种,是由于不知"破五"的由来,慢慢的演变出来的。
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请回来过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挂祖宗牌位,烧香上供,意为请祖宗过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年过完了,就要送祖宗"回去"了,所以这一天要烧香,烧纸钱,恭送祖宗。
由于初五日肩负着送穷神、接财神等重任,所以这一天非常重要,这许多讲究综合起来,就形成风俗----摆宴席,放鞭炮,吃象征"元宝"的饺子。
在天津一带,初五这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鲁西南地区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钱,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除了年夜饭要吃饺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特别的是,在今天津及附近地区(例如沧州市),还有"包饺子,捏住小人嘴"的习俗,说是让小人来年闭上嘴,少说坏话。
好了,就这么多吧。这几天为了解民俗,心甬查了一些资料,并整理成文,虽并非十足原创(感觉比原创还累),但在整理的过程中也力求简洁全面,只是各地习俗众多,千差万别,难免有不周全之处,还望诸位简友多多包涵!
过了年,要开始努力工作了,从明天起正常原创更文!
【我是心甬,开启投资写作之路,希望有你同行,砥砺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