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换书会

与书与人

2016-05-22  本文已影响90人  Cactussnow

该怎样切入正文呢?我想写一场与书有关的雨,还是一场与雨不那么相关的换书会呢?

昨天晚上才接触到简书,前两天朋友婷发给我一个链接,链接的内容是一首诗,诗题为“天空中,有孤独游弋”,很喜欢这首诗,也许生命的体验刚好契合诗中的场景,也因此记住简书。昨天晚上下载了简书,又很巧合也很幸运地发现了5月21号的换书活动,书对我是有不可逃避的魔力的,遂报名参加。

天气,雨。雨成了上海四五月份的常客,中午出门打着伞走在小区的柏油路上,看到一只蜗牛正在路中央爬,拍了张照片,身后一汽车鸣笛疾驰而过,我让了路往前走了几步,又回头想起那只不起眼的小蜗牛,看它还在,觉得替它幸运。发到朋友圈里(朋友圈真是个神奇的地方,交流可以不限时空),一微友评论“勇敢,这是胆量”。想想也是,要么粉身碎骨,要么爬过这条路,小生命真是卑微又伟大。生命的印象就在这敏感的一瞬间留在记忆里,有无多大作用我不知道,也无意去想。只是在读书会上听简书签约作者沪生说起他生活中的敏感才又回想来赴换书会前的这一幕,我觉得它是有意义的。沪生拿出他随身带的本子,说到他在吃饭时听到朋友们的故事也会去认真记下,我想这并没有什么驱使,写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它经过了前期长期的阅读与积累以及生命体验,到达要表现出来的出口,这是很自然的过程。我觉得写诗也是这样的,我从未强迫自己非要去写诗,请允许我暂且称其为诗,但就在地铁上,经过梧桐树时,雨伞交错而过这些不经意的瞬间,我就要去记录我的感受,我觉得它与我的生命体验有关联,我不得不写,却没有强迫。这种感受是很棒的。晚上一口气读完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整体感受是读不懂的精彩。在书的翻译后记中有一段文字“杜拉斯不是通俗作家,其作品竟‘畅销’到这样的境地,恐怕不是什么商业性或迎合某种口味的问题”,我在此写到“我认为写东西应该来自一种经验上的本能,不管是生命中片段的截取或想象,还是从物象中的获得。迎合就有委身于他人脱离内心的危险了,虽然也许是受欢迎的。”这是我关于写作的一点个人认识。

回到换书会的话题,从上图还过书后急着往简书工作室去,脚底的鞋子已经浸透了雨水,却在进入简书工作室遇到携书入座的朋友们时而抛却脑后,对面朋友递过来一杯温热的饮料,然后入座。三点读书会正式开始,气氛随意,若曦编辑打开活动的序曲,然后是朋友们五分钟的自我介绍与图书介绍,每个人大概都带了三本书,当朋友们说起手中的爱书,说起作者的名字时,不禁会有人顿感欣喜,这是我喜欢的作者,这是我喜欢的书,这是我一直想读的书,噢,我读过这本书,嗯,我对这本书有些了解,我想补充一些内容。读书人最喜欢的莫过于与人讨论书时的共鸣了吧,仿佛是一种对自己的认可,这种认知感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此刻会感觉书籍是个有灵魂的东西,好像它一直都是。即使工具书也是可以的,否则程序代码就不会生发那么强大的辐射力了,以致影响我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佩服书籍,更佩服人的大脑与自然的创造力。自然可以使人与书籍更有可延伸的想象空间。

此次换书会有两位年轻的简书签约作者在场,有幸结识他们,真是不虚此行。徐沪生,一位上海交大毕业的程序员,辗转走上写作的道路,已出版三本书籍,他分享的成长故事让人觉得写作是一件要认真对待的事。猪先生分享的读书方法很受益,他对民国人物故事的分门别类的整理,让人觉得读书应该理清思路,记忆也是写作的一件利器。因为简书上大都是原创作品,所以写作是绕不开的话题,当然选择读什么也很重要。

还有朋友们带来的书籍,我印象深刻的有三本,《月亮与六便士》《阿弥陀佛么么哒》《朴瑾会自传,绝望锻炼了我》,这三本书我都没有读过,却对它们相当“熟悉”,仅限于书名(在大学时我读过一本朴瑾会写的书,当时很感动于她的文字,有种力量感,我喜欢这样的文字,不娇弱不造作,有支撑有内容)。也许这样说,好像很不负责任,但是的确这些书在我耳边绕过很多次,一直没有机会拿起,也许拿起一本书也需要契机,我相信是这样的。其他书籍我是在活动结束后和大家要的书名,也许有时间会找来读,因为一本书在一个读者的手中停留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我对这种经历好奇,也对书籍好奇,所以书的吸引力就此产生。读书寻书的方法有很多,你尽可以去挖掘。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周国平的《碎句与断章》,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格拉徳威尓的《异类》,安东尼多尔的《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杨绛的《我们仨》等,无论是出于文笔还是故事,或者哲理启示亦或仅仅是消遣,这些书都是值得花费时间去翻阅的。

想到猪先生提到的“自趋力”,我想读书大概就是一种自我生发的能力,这种过程是漫长的,每一个爱书的人大概都深有体会。从“自趋力”到写作的自律,读书的梳理与思想的深入,又要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我还滞留在读不能深入的阶段,听到沪生讲读《小王子》时的感触,以及随意撷取其中片段脱口而出时,才意识到读书是需要记忆的,而我只有瞬时感受而无记忆,或者说只有很浅的痕迹,对于一个想读更多书而又有时感到杂乱的人来说,对书的记忆是一种自我反刍,我觉得很有必要,否则真如一个朋友所说的“那只是念字”这样讽刺了。有目的地读书与散漫的读书都是一种阅读方式,有时我觉得应该结合起来,张弛有度,应该是不错的体验。

从这场换书会中领悟到很多与读书和写作相关的知识,诚实地说,在带我的三本书去换书会之前我还存有一点私心,觉得大概只是看看朋友们有在阅读哪些书籍,应该不会换走自己的书的,或者说一定要留下联系方式以方便自己的书的归还,参加完活动才意识到自己是怎样的幼稚,书籍的交换就是读者和作者心灵的交换,这其中涉及了好几种生命的体验,怎会真就抱持着自己的那点私心与窄小的格局不放呢?否则真就损失大了,但是爱自己的书籍是可以理解的。

分享,是换书会的主题,取己之所需,予人之所求,遇见然后分享,这也是一种行走的体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谨以此献给爱读书爱写作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