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杂谈聊电影每天写1000字

电影与表意的动作

2019-03-03  本文已影响35人  树根2018

    在生活中,不是所有的动作都具有表意性,有很多动作是自然发生的,与人的状态和心理活动无关,但注意有很多动作是具有表意性的,即可以通过动作了解人物的内心和状态。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异议。我想说的是,在一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所有的动作都是表意的动作,这是我的观点。( 也许我的“表意”这个概念并不严谨,不过这不重要,我发现的问题是个有趣的命题,所以姑且用“表意”这个词指代一下我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吧。)

        我先描述两个大家非常熟悉情景,比如:电影中表现一个人物牺牲,惯用的手法是,一个人面对镜头气喘吁吁,目光凝重,面带庄严,挣扎着进行人生最后的表白,最终口吐鲜血,气若游丝,头一歪,撒手人寰去了。这一系列动作都是表意动作,在向观众传递信息,传递创作者的意图,这就是电影,电影就是一个表意的载体。生活中的人物牺牲远没有如此戏剧性,如雷锋,一根横木砸中头部,连多一口气都没来得及倾吐,人就牺牲了。牺牲的一刻,也许就是这么简单,连在场的战士都未必意识到!这才是生活。再举一个情景,我们常常在武打片中看到慢镜头。主角飞起一拳向敌手打去,这个过程速度会被极度放慢,让观众看清主角手臂上暴起的肌肉,和敌手被击中后脸上产生的扭曲和变形。为什么要这样呈现?就是为了让这一动作得到充分的展示,让观众充分体验到这一拳头的力道和烈度,体验复仇的快感,进而表达创作者的意图,由此我们看,一个普通的动作被慢镜头赋予了更多动作之外的含义。把直播的拳击比赛和电影中的格斗对比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表意动作之于电影的重要意义。

        表意动作对我们理解电影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构成方式。由此我们能够理解电影为什么需要以镜头的方式来讲述。剪辑的意义,表演的意义,导演的作用等等。

        一方面电影依靠表意的动作来讲述,另一方面,观众也习惯于推测创作者动作的意图。如果某个动作,创作者没有及时交待动作的意图,那么在后面一系列的情节中,观众会一直在试图找到动作的含义。比如希区柯克曾经说过,如果在影片开始出现了一把手枪,那么到影片的结尾,这把手枪就一定会派上用场。我想借用这个说法,如果影片的前面,出现了一个含义不明确的动作,那么在后面的情节中一定会给这一动作一个明确的交待。当然有些含义是具体的,有些含义是抽象的。动作表意不一定非要是具象的意义不可。 如融化的积雪、欢快的溪流可以表达严酷的体制土崩瓦解,人民迎来的新生。晃动的光影、袅袅的烟雾表达人物扑朔迷离的心境等等。

        如果说,电影的基本语素是动作,那么长镜头和分切镜头似乎就没有这么对立了。因为二者只是不同的语言风格而已,与讲述的内容没有必然的关系。如费里尼惯用的长镜头叙事和巴兹·鲁赫曼的分切镜头叙事所使用的基本语素都是可以表达含义的动作,只不过一个是把动作都集中到了一个镜头内来讲述,另一个则是把几乎每一组表意的动作都敲碎变成了细碎的镜头。无论哪一种,电影不过都是一种叙述的方式。电影从根本上说,与物质现实无关。长镜头不过是一种伪现实而已,就像是不要相信水中的月亮等于现实的月亮一样。说到此,我还想谈谈景别的问题,不过这个话题又是一篇新的文章了,在此没法展开。

        在我看了电影的艺术其实就是巧妙地展示和组合动作语素的艺术, 直白的动作语义表现固然能够让故事清晰明了,但却也缺乏了语言的味道。因此需要在动作含义的不确定性上大做文章,有时候需要观众直接从动作解读出确定的含义,有时则需要观众借助动作来展开联想。这样可以既有效地为观众圈定想象和体悟的空间,又可以让启发观众自己去主动地发现和感受,进而产生所谓的意境。无论如何,优秀的电影,每一个动作语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精打细琢的。每一个动作的语素都会是影片整体叙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一部影片通常120分钟,而一个富含语义的动作往往只有几秒甚至零点几秒。电影这座山峰就是依靠这一个个的语素堆砌成的。可以想见,一部优秀的电影需要创作者们怎样的才华。

      如同人类使用语言和文字, 电影仿佛简单到抓起摄像机来就能够拍摄,但同时又复杂到全世界几代人中也未必能够出现几个真正的高手,这就是我们的电影艺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