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定律

2024-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厚土之韵

兴,百姓苦;衰,百姓苦;亡,百姓苦。好像……自古以来都逃不了的定律。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无可非议。人们生活水平也提高,不,是提高了很大很大一截。无处不在的智能机器,让人仿佛进入了不切实际的科幻片里。但身处在底层的老百姓,依旧挣扎在求温饱的线上。

不是他们不够努力,不是他们不想富裕,而是他们种出来的粮食?、蔬菜、水果,卖不上价,而买回家的刚需品却要支付非常高昂的费用。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能富裕得起来吗?

每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农民,飘荡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多不胜多。你看他们头发都花白了还在外出打工,身上穿着朴实老旧的衣服坐立不安地挨在年轻人身旁坐高铁,是一种盛世景象,很值得人们去称颂赞扬。我倒认为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所谓科学知识只是一个暂时正确的思维模型,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化。波普尔说,不能证伪的科学都是伪科学。科学是用来证伪的。科学并不万能。科学是有局限的真理,局限之外便是伪。所有的科学只是暂时正确,一旦新的科学技术出现,就会被证明是错的,不适用的。

所谓经验就是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

所以不要动不动地拿科学说事,也不要一味地否定经验之谈。

去年刷视频:看到荒山改造的梯田在一场暴雨中尽毁,不仅农民种植水稻被洪水冲走,就连建在山脚下的房屋一并被洪水冲垮,挺震惊和难以想象的。没有亲身体验过,除了震惊和难以想象以外,就剩下无言以对。

一座荒山闲在那里,确实挺可惜的,改造成梯田增加耕地面积,无可厚非,也能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地种庄稼。但那是荒山,荒山,不能想当然而然地用挖挖机铲除荒山上的各种树木和杂草,再平整平整一下就万事大吉,转手甩给老百姓去耕种。

一块地,一般情况下,刨除种庄稼的地皮表面的土壤是松散的,底下部分的土壤是板结的,除了能让庄稼的根部扎进地里,还有就是能土壤保持水分。挖挖机把荒山一整,整个地面的土壤处于一种松散状态,既不能保持水分抗旱,又不能抵挡暴雨抗洪,怎么能种出好庄稼来?

关键是荒山的树木与杂草被通通除尽,土壤没有树木与杂草的根系来固定土壤,土壤水分与营养流失、滑坡……等一系列问题跟着暴露出来。

农民是没啥文化,更不懂得啥科学道理,但他们有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老家改田改地,老家人和开挖挖机的人都说这改造后的田不能蓄水,无法种水稻,只能做地用。可地因土质疏松,也无法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也不出货啊!若是遇上干旱、大暴雨发洪水,一季收成打水漂。最后的最后,让老百姓来收拾烂摊子。

前车之鉴犹在,改田改地还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到底是上面的人太太太“何不食肉糜”,还是明知故犯?

桥对面一户人家衣锦还乡,原计划修平房,不砍树盖瓦。一听改田改地会把田和地周边柴山的树木全部挖掉埋地里,就找买树的老板把柴山的树卖掉,赚点零花钱。一片山,只要长成了的树木全部砍了,只余下筷子粗的树秧和杂草。若是干旱、洪水、狂风来了,那庄稼能顺利长成了才叫怪事!

站在几乎光秃了的山前,我不觉得视野开阔,只觉得荒凉得可怕,甚至有一种莫名的怕。手机买着手机,也不敢把此景拍下来。然这还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相邻的队听到风声,麻溜地跟着行动起来,10年、20年、30年……乃至40年、50年长成的大树,不出一个小时被油锯咔嚓,一棵树也就60元钱,贱价得很。

规模种植、农药与化肥的不节制投放,已经把农村的环境和地下水搞坏。再来一个改田改地,把本已经破坏掉的土壤再破坏一次……

2020年大年初一,邻家大叔看着路上稀稀疏疏的行人对我说:“我们这一代人,养老不成问题,能活到老。你们这一代啊,很难说。”

我当时很不以为然。现在嘛,别说养老,就是活着也要经历比唐僧取经更更更多的磨难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