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甄别昨晚的谣言的?
看到题目就知道我想说什么了吧?
没错,就是关于昨晚那个分享微信公开课链接的病毒级别传播案例。
我先讲讲我的整个经历:
大概在九点几分,我从微信研究群(行业垂直区分群)看到有人发这个链接,我立刻就点击进去,就看到了昨天的截图。
看完这些数据,第一反应就知道是肯定是内部在测试的时候泄露的。
为什么会有这个判断?
第一,我看了题目,微信公开课pro……今日微信公开课将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年终大会,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将罕见地上台公开演讲,讲述关于微信这一年来的发展以及他的一些看法。
当然,凡是在微信领域有一定研究的都会知道这个公共号,毕竟是官方举办的最正规,分享最接地气,行业变化最前沿的案例集结。
当然,对于99%普通用户来说,压根就不会知道这个,所以继续讲解第二个判断。
如果你仔细看这个h5页面,里面提到的数据是你什么时间开通微信,你的第一个好友是谁,去年你去了哪些地方,甚至你发了多少红包,收了多少红包,新增了多少好友。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数据是极度隐私的。如果不是微信官方能从他们的服务器拿到你的数据,任何第三方想要拿到它的数据,可能吗?你想想它需要突破几层腾讯的保障。(想想红包涉及现金流)
所以从这个判断,我可以确定是腾讯官方的,特别是当我看到链接的时候,域名为weixin.qq.com……以及get my relationwith……action=get me。即使我不懂代码,也稍微能看懂一些英语吧,这些词语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
域名是weixin.qq.com。任何一家大的互联网公司的第一步就是买下属于自己的域名,像微信这种大产品,这个域名怎么可能让第三方掌握在手里。
基于这两个判断,我就转发分享到朋友圈,然后再截屏分享。可是却有好友问你的这个图是从哪里来的?我就很震惊,难道我不是分享了那个页面吗?
朋友说没有,他截了我的朋友圈给我看,我瞬间就明白了。
这个h5页面本质上是微信的一次内部不小心泄露,以至于在内测阶段封锁了分享到朋友圈的链接。不过,微信内置了浏览器,只需要我们把链接代码复制过去,好朋友们就可以看到了。
看来微信公关部昨晚肯定睡不着觉了。
我发在朋友圈后不久,整个朋友圈相继开始刷屏,为什么这个h5创意会刷屏?这个问题最后说。
大家在分享的同时,用户也自发产生了(UGC)不少有趣的新内容,比如把“我的第一个好友P图成我国领导人”。
而且我看到很多好友在分享的时候,也自己把链接评论在了朋友圈下面。
有趣的是,我去看了半个小时的书以后,发现朋友圈有好友传播【此链接会盗号,支付宝里的钱都没了】。
看完我默默地评论了一句:朋友圈检测智商系列。
哎,实话实说,按照目前各个大公司的现金保护系统,如果你不是主动输入银行卡的账号密码。那么多人想要被这样一个广泛传播的链接盗取账号密码,突破腾讯保护系统,突破阿里保护系统,甚至突破苹果IOS系统的屏障。
这种人可能在FBI,某国情报局都不一定存在。
以一己之力突破几十年世界上最精英黑客制造的保护系统。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控制了整个世界那么夸张,这种情况仅限于在电影里吧。
所以你看,你了解一个行业越多,对于这个行业谣言的识别能力就越强,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老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相同的道理,在过去的几千年来,我们对于很多行业都存在非常多的误解,都源于谣言的危言耸听。
在最后可以再提醒一个现象:
在同龄人中,哪些人更容易相信谣言?
这些制造谣言的人掌握了怎样的说话技巧?为什么谣言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
同样是父母,为什么绝大部分父母容易相信一些养生谣言,少部分却不容易上当?这两部分人有什么区别?
实话说,作为孩子的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父母少被骗,特别是网络信息方面。
那最后回答那个问题:
为什么这个H5页面会得到如此广大的传播?
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我们的内心在渴望什么了?
我们在比较:和自己比,潜在地和别人比。
和自己比,看看过去的一年自己新增了多少朋友,收获了多少红包,去了几个地方。
潜在地和他人比较,看看朋友这一年过得怎么样,第一个好友是不是自己。
所以,我几乎可以确定,未来的一年还会有许多类似的数据会得到大范围传播。
比如:你消耗在某一个app上的时间,你阅读了多少文字,你看了多少个视屏。
以及曾经有过的支付宝数据。
哈哈,所有的人都在数据中定位自己,所有人都想知道自己的过去的一年具体情况。
至于简书官方该从本案例中学习到什么,哈哈,相信简书的运营比我更懂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