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点

《认知觉醒》|一心二用是烦恼的来源

2024-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蓝天的底色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们在最初学习某种技能的时候,全身心投入,专注度很高,随着反复练习对技能的掌握熟练度的增加,反而专注度就会降低,经常会「身体做着A,脑子想着B」。

比如说学习开车,刚开始专注度很高,注意力集中,全身心的投入,关注驾驶的每一个细节。当成为一名熟练的司机后,专注于当下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你就可能一边开车,一边聊天,一边听音乐,或者思考其他,你或许会对自己这种一心二用或者是一心多用的能力感到沾沾自喜。

然而,这种「做A想B」的模式却是我们的烦恼和无能的来源。你是不是经常有以下状态:

> 跑步的时候,手脚在动,脑子却在考虑明后天的安排;
> 吃饭的时候,嘴巴在动,心里却在担忧与他人的关系;
>睡觉的时候,身体不动,思绪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

《认知觉醒》中说“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缺少感受的行动,就会身心分离,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无时无刻不在走神。

我们把注意力分解来看,是可以分为集中在行动和感受上,刚开始行动与感受是一致的,比如在婴幼儿时期:

>跑步时,跑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吃饭时,吃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睡觉时,睡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行动熟练后,注意力就分散到其他方面,对行动的感受就会逐渐缺失,处于走神状态。

我们处于走神状态通常有两个原因:

一,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
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走神可能沉浸在过去,可能在担忧未来,可能幻想不可能发生的事,唯独不在当下。

而我们的生命是由一个个当下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铸就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因为人们做事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的过度,情绪总是会滞后于行为。

分心走神也是我们的天性之一,人类大脑记忆运行机制是使用背景关联记忆方法,即借助事情的背景或线索等提示信息来让我们想起特定内容,比如我们只根据名字、声音、时间或场景等任意要素就能瞬同想起某人、某事。背景关联记忆的方式可以极大地降低大脑能耗,弥补大脑神经元处理速度的不足。

然而进化是把双刃剑,背景关联记忆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我们感观所听到、看到、摸到、尝到、嗅到的任何信息,都会引出一些其他记忆内容,又因为感观受潜意识控制,而潜意识永不消失,所以只要我们醒着,这种分心走神随时都可能发生。比如当你听到一首熟悉的曲子时,你的思绪就会回到记忆中与这首曲子相关联某个时刻,某个场景,你的情绪会随之出现,你已不在此刻了。

这也是我们需要锻炼元认知的原因,因为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我们必须用觉知力和自控力去约束天性,否则就会被潜意识左右而不自知。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原理,想从容面对生活,最有效的一招就是:「练习让感受回归行动,身心合一,专注当下,享受当下」!

>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
>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莱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
>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