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散文随笔散文

顺藤摸瓜

2019-01-29  本文已影响5人  蕙兰漱雪
顺藤摸瓜

最近我得了一件宝贝——《一个人的诗歌史》。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的事,但一定是在我惯性的阅读下,在订阅号的果园里散步时,偶入《超文学》公众平台,看到了有关这本书的介绍,脑子一热,就跑进淘宝下单的。

其实,这也是我最近学习的一种方式——顺藤摸瓜。顺着一个优质的订阅号的藤蔓,总可以摸到大大小小的瓜。就拿这本《一个人的诗歌史》来讲,不仅可以像地图一样浏览到中国新时期的诗歌,而且还可以深层了解十位诗人的黄金岁月。并获悉和他们有交集或有影响的诗歌前辈们。

“我们一辈子的奋斗,就是想装得像个人”这是于坚早期佳作《作品39号》里的诗句。现在读来,依然共鸣。

和往常一样,今晚我得空续读,欣赏学习了于坚的另一代表作——《尚义街六号》。对于初学者来说,这首幽默感十足的“口水诗”,语言平实浅近,避开诗歌常用的隐喻和象征,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在场,轻盈自如地把日常生活的经历升华成一篇诗意盎然的长诗,让人顺畅无障碍地欣赏阅读。

在阅读的同时,顺着作者刘春对所绘诗歌地图的导游,我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了什么叫“口水诗”:“真正的口语诗写作,不是泛泛而谈,不是蜻蜓点水,不是‘口水’,而是从生活的土壤里沉淀、淘洗出金子的写作。”

于坚之所以不用隐喻,是有他自己的诗观:汉语具有本身的神圣,起源性的神圣。拒绝隐喻,就是要回到语言被意义的陈词滥调遮蔽了的神圣性和纯洁性。

诗歌是美好的,阅读和学习同样是美好的。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灵魂导师和写作路上结识、结伴而行的同学朋友。欣赏他们(或她们)的作品,聆听他们(她们)的心声,才能真正读懂他(她)们。才会进入诗人的意境,体会其中的诗意,才会跳到诗外,掌握一些诗外的方法和技巧。

总之,我觉得这种“顺藤摸瓜”的学习方法是实用的,是可取。这不,我拿来也让大家尝尝,瓜甜不甜,你说了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