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动,仁者静
——《论语》
恩格斯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对一个人而言,语言,是一种主动的‘运动’,这个动’最直接地表达了一个人思维的内容。
在思维之后的‘动’是主动地‘动’,在思维之前的‘动’是被动的‘动’。主动地‘动’的过程往往需克服一定的环境阻力,即思维做功。语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后形成的一种特有能力,语言的‘动’完全是思维之后的‘动’,是主动地‘动’,语言的全部内容都是人思维活动的表现。同样,使用工具行为的‘动’,也是主动的‘动’,其全部内容都是思维活动的表现。所以说当一种动物拥有了语言或者使用工具能力的时候,那么它很可能已经拥有了思维了。
其实,不仅是语言和使用工具,人的每一个行为的主动的‘动’,都是思维活动的外化表现。一个人,说话也好,做饭也好,做家务也好,跑步也好,旅游也好,调皮捣蛋也好,打架也好,做实验也好,玩橡皮也好,解题也好。。。都是行为上主动的‘动’。我们常说的“行动是治愈焦虑的最好方式”中的行动,即指的主动的‘动’。每一刻这样的‘动’,在根本上都是思维的活动。同时需注意到,包括维持人生存在内的许多基本行为,是被动的‘动’,是本能的表现,不属于思维活动的表现,如呼吸、吃饭、避害、放纵。
单讲智慧而言,动则通达,不动则愚钝。善动的人,思维活动量更多,大脑更加发达,思维更加敏捷。二者的关系是,思维的‘动’表现为行为的主‘动’,行为的主‘动’推动思维的‘动’。
观察生活中有智慧的人,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时无刻不是以语言推动思维、以行动推动思维、以思维引导语言、以思维引导行动,即自身全部的运动都是主动的‘动’。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很难做到所有外在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三思而动’,更多的是一种本能或潜意识,被动地‘动’。
静者,不‘动’也。行为不善动,则思维不善动。潜意识里清楚地知道自己创造能力的不足,对环境改造能力的不足,会本能地顺从他人的意志,对外界事物有着更多的包容,表现为’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