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致良知
昨天,看到林正禄老师的一个视频,我很受触动,很受启发。
视频中他讲到:哪怕旁边的小孩不是你的小孩,我们也有义务去认可他一下。
旁边有家长说,其实林老师有境界,所以才能说出这套话来。
林正禄说,不!既然你知道自己没境界讲这话,为什么我们总喜欢去批评别人。
既然知道自己无知了,就应该闭嘴。但是我们到处在教训别人:哎呀,小孩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你的同事赞美过你没有?你赞美过你的同事没有?你对小孩真的很认可没有?
你看到这么小的小孩来这儿画画,第一时间就应该被打动。就像你现在看到一条小狗在草地上,你都会说这条狗好可爱。
可是,当一个小孩在这儿独立做画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说。而且总是说,哎呀!别让他乱画,别让他什么!
这是一种恶,是缺少良知,不是境界问题。以至于导致了所有人都不愿认可别人!
可是,人是被认可以后才伟大起来的!
看完这个视频,我似乎才开始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
良知,说起来简单,我们都以为自己有,实际上我们确实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时候,良知都是缺席的。
我们心中本有良知,只是我们做了舍弃的选择。
王阳明龙场悟道时明白了:仁、义、礼、智、信的圣人之道尽在自己心中,求圣之道就是向内心去求。
后来,阳明先生成了孔子之后的第二个圣人。
王阳明临死之前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的心光明了,可是他的弟子们好像没有找回自己的良知。
到如今,普通人求圣成功的案例也只有阳明先生一人。
说明通过“格物致知”、“致良知”寻求此心光明不具备普遍性。
林老师也许是找到良知的人。在面对家长时,他虽然有理有节,讲得深入人心,可是却不免心含愤怒和无奈,因为唤醒大众的良知很难。
大众的良知,其实是个社会性问题。毛泽东曾在一首诗中写到“六亿神州尽尧舜……”。这是理想化的修饰表达,却也让我们从中意识到,人的主要行为终究是个社会化行为,个人必然被集体意识和潜意识所主导。
虽然,最终解决人性良知缺失的是社会这个看不见的手,但是,个人依然需要走向内心,致良知。
因为,个人的努力奋斗,是社会一切向好的基础。
阳明心学其实受益于吸收、融合了佛家智慧。
佛说,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只因被无明遮蔽,所以我们需要修炼,去擦拭无明寻求开悟。
换句话说,阳明先生其实是开悟了的佛。而我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也许就是人人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