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只要主义真ノ☀阅读方法

《这样读书就够了》思维导图

2019-04-29  本文已影响1人  小雯同学Echo

作者:赵周,强调“关联经验”“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便签法的使用和拆书家的讲解,快速直击一本书的精髓,并将其转化成工作和生活中用得上的能力。

全书方法论:

1、供组织学习——“RIA现场学习”

2、供个人学习——“便签学习法”。

学习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拥有学习力,你就拥有了对生活的掌控力。


《这样读书就够了》思维概述图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一章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二章

第二章重点:

有效学习的五个方法

1.自我导向:有效的成人学习应该强调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

2.关联经验: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充分利用学习者经验的。

3.强调实践: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学习者的表现取决于他做此事的能力和意愿。

4.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搭建起的关联和系统,远比理论学习的知识体系重要。

5.内在驱动:成人学习更应该是受到内在因素如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驱动,而不仅仅考证、证书等外在因素的驱动。

RIA现场学习

RIA=阅读拆页+讲解引导+拆为己用

R(Reading,阅读拆页),拆书家请学习者阅读原书拆页。

I(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拆书家讲解引导,促进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关联自己。

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拆书家催化促动,促进学习者将书中内容拆为己用。

首先读书中的一段内容(R),只要片段即可,不需要读整本书。然后,拆书家简要讲解一下刚刚阅读的知识(I),进而要求学习者反思经验(A1)、规划应用(A2)和现场演练(A3)。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三章

第三章重点:学习者的不同境界

初级学习者:对学习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要么记住,要么归纳大意;把书本当做权威,在材料中找答案;

高级学习者:拥抱新的知识,但不是盲目相信,会进行分析和整理;会根据学习目标灵活判断、调整:知识类学习,把书当老师;兴趣类的书,把书当导游;致用类的书,把书当医生。

学习促进者: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某个知识。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四章

第四章重点:便签学习法(明确目标:提升学习力)

一、重述知识的标准(1)

1.诠释:基本用自己的语言,不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2.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点解读准确。

3.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练。

4.致用:将原文知识点总结或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二、内化知识的标准(A1)

1.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

2.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起因和结果。

3.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4个要素对应,使之成为贴切的案例。

4.反思:无论想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经验,也加深了对原文信息的认知。

三、应用知识的标准(A2)

1.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法则?

2.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如何?行动人是谁?在哪里?行动何时开始?频率如何?

3.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

4.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动他人做到的吗?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吗?行动显性化吗?

便签法的微信训练法: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严格要求自己:发朋友圈的内容是经过自己重述的,体现了前因后果或适用边界的,最好有自己相关经验的,最好有应用或行动的。只要加上属于自己的内容,这个方法就得到了锻炼。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五章

第五章重点:学习力是元能力(便签法的进阶用法)

1.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2.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在哪里?交界在哪里?

遇到新的信息时,不要立即进行质疑和挑战。习惯性质疑是学习的障碍,如此会造成我们无法接收新的知识,而是一味地陷入质疑当中。所以,在遇到新信息时,在分析阶段(问前因后果)主要关注信息的有用、有价值之处,到了整理阶段(问适用边界)再去质疑和挑战。就比如之前学习山海经中的相关知识,或许刚开始会颠覆人的“三观”,但是如果一开始就陷入质疑的阶段,后期是没法在进行信息的更新的。所以,在自身的能力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的阶段时,暂时先放下质疑,不断提升自己。当自己的水平达到那个层次之后再去质疑,这说明具有批判性思维。但如果是一看到新信息就质疑,则说明此人闭塞、自大、不善学习。

追求“干货”是一种伪学习

当前存在一个比较火热的词“干货满满”。或许,一个人所说的干货,对别人而言却不一定就是干货,因为大家的见解不见得都是一样。

“干货式学习”存在一定的误区:得到书中的精华就是学习,这是一种误解;其次,干货也不一定是书中的精华。从一本书中提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是一种对知识的降维过程,是存在信息的丢失的。对于信息提取者而言,是有帮助的,因为信息提取的过程是自己完成的,哪部分信息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都仅仅是对自己而言。而对其他人而言,却未必是有价值的,因为每个人的知识体系不一样,每个人的信息整合的过程不太一样。如果仅仅是学习别人的“干货”来学习,是舍本逐末的。因为从信息的整合角度来说,是缺少这部分过程的,或许是通过“干货学习”而对这部分信息有了了解,而再次由此进行学习,或许是一种学习途径。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六章

第六章重点:知识管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为了能够将知识用于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深化思维,升级表达而达到一个领域专家的水平。但是需要人人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么?不一定。所以,提倡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目的并不是因为体系有多好、多么完备,而是在于通过构建知识体系使人能够更好地反思、应用和解决问题,使人拥有稳定的根基和框架,拥有成长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思维,不会因为接收新的信息而改弦更张,人云亦云。

成长思维

具备成长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世界充满了有助于自己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他们寻求学习机会,寻求和利用反馈,问正确的问题,着眼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他们拥抱成长,并帮助他人成长。

批判思维

具备批判思维的人习惯追根究底,务求认知全面,判断必出于理据,评价必求公正。他们心胸宽广,能坦然面对偏见,思考谨慎,对待争议了然于心,处理复杂事物有条不紊,搜集相关资料勤奋不懈,选取标准务求合理,专注于探索问题。

系统思维

具备系统思维的人,习惯于梳理信息或经验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他们拥抱复杂世界,超越对事物线性的、一对一的理解模式,构建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思维模式。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七章

第七章重点:搭建知识体系框架的思路

一是从问题出发。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问题,追问反思,咨询请教,分析其本质,前因后果,适用范围,具体方法等。

二是从点到网。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知识进行分析整合,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榫卯合缝的对接信息。

三是从网到点。精心挑选特定领域的一本书,认真梳理这本书的框架体系,再慢慢把其他知识再填充到这个框架内,分析整合,逐步形成知识体系。

这三种思路对应成人学习能力的3个维度:追问和反思经验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八章

第八章重点:7类核心能力

沟通表达、信息处理、运用科技、计划组织、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数学概念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九章

第九章重点:知识的输出者

在教会别人的过程中,需要深度加工自己的知识,通过教的过程来自我强化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适用边界的界定。

教会别人的过程,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

知识输出的过程并不是等到知识体系搭建完成的那一刻,而是在知识体系搭建的每一个过程之中。

任何人都不是生而知之,都是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会,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践行,实现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是伟人,都是在不断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不断成长,都是在踏出追梦的第一步之后,在行动的路上逐步放大自己的梦想。

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前进路上的砥砺坚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