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众说非遗 | 汝城香火龙

2017-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宿方

有待第213项非遗名录

由若水创建

快乐大本营、向阳花等2人参与编撰

2006年汝城香火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美誉。汝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农耕文化和理学思想发源地之一。

据传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香火龙的制作材料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竹片、竹杆及特制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

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多定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期间。人们在夜幕下举行招龙仪式,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汝城所造的香火龙气势威猛、香火明丽,而且现场仪式热烈,场景蔚为壮观。

作为汝城县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香火龙仪式集传统工艺技术、美学理念、舞蹈要素等各种民俗文化于一身,形象地展示出了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具有多重属性。有时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象征,有时它是帝王的象征;有时作为雨神它能带来滔天洪水,有时作为旱神它又能止住泛滥的江水。

而汝城人元宵节晚上所舞香火龙的民俗仪式,正是南方水患频发地区的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靠舞香火龙来抗拒水患威胁的一种季节性民俗活动。

据民间传说,在唐高宗弘道年间(683年),汝城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老百姓采纳了当地一位风水先生“以火龙降水患”的建议,用稻草扎制成12条草龙,对着滔滔洪水烧化,终于将洪水降伏。

从此,汝城人民逐渐形成了扎制香火龙以祈求降伏水患的习俗,并于每年的元宵节期间举行舞龙盛会。年复一年,一直传延至今。如果从那时算起,这一习俗至少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千百年来,汝城人民都对龙顶礼膜拜。以至于直到今天,在这里的许多古建筑上还可以看到雕刻精湛的龙的形象,还在八、九个乡镇留下了历代修建的龙王殿、龙王庙、龙母宫等建筑或建筑遗址。

作为一种活态传承的民俗活动,历史上从古到今一直没有中断过。

汝民耐劳,无他娱乐,为演剧为社会,唯一有兴趣事其关于团体者,则迎神忏仙,宴谱招龙之属,莫不演剧,累日浃旬,远近聚观……

——《汝城县志》

招龙,即指“舞香火龙”。而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预祝丰收而祈求风调雨顺,无水旱之灾。汝城县还多次以香火龙为题材,创作了大型民俗舞蹈,为汝城县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更多非遗故事,点击至官网查看:www.ichyoudai.com;或前往App Store下载「有待」,如果对非遗有见解,也期待你给我们投稿:youdai@9doke.com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