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

2024-01-22  本文已影响0人  比峰
《大器晚成》封面

这是一本主张和时间做朋友的书,作者是美国的里奇·卡尔加德,一个大器晚成的切身实践者。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刚刚读完《金榜题名之后》。两本书的观点针锋相对,一个讲少年有成,一个说大器晚成,看似南辕北辙,实质殊途同归。人生百态,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包打天下的一定之规。作为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策略,人应该保持开放和谨慎,兼而睹之,利则循之,不可以偏执一隅。

里奇·卡尔加德是个美国人,所例举的案例也多来自美国。然而,这并不影响中国读者的感同身受。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社会现象如雨后春笋。它们是我们的新课题,却不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别人要走过的路,我们也不能例外。

这几年,有两个社会现象很能反映人们对“年龄”的焦虑。第一个是子女教育的军备竞赛,第二个是成年人的中年危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按理说,孩子的心智尚不成熟,在向成年人迈进的过程中,需要慢慢揉进许多必不可少的经历。这些经历是漫长的,也非立竿见影,既需要循循善诱,更需要自我探索。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自我的强化,越是多元的经历,自我也就越充盈,这是抵御风险最夯实的基础。分数只是衡量孩子的单一维度,不可以说它不重要,但是唯分数论的做法,无异于拔苗助长了。

再说三十五岁的中年危机。按说,三十五岁的年纪,正是一个人年富力强的时候。无论其阅历、能力、智慧和体能,都还处在人生的巅峰期,怎么就成了社会的负资产呢?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看,人生是多条连续的曲线,每个阶段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不存在全面的断崖式贬值。人类社会也太过复杂,需要年轻人的闯劲,中年人的持重,还有老年人的智慧。一台没有刹车的汽车,免不了车毁人亡。

两种焦虑合在一起,似乎得出一个结论——成功要乘早。这句话里暗藏了三个相关联的观念。第一,起点决定终点,输在起跑线意味着万劫不复;第二,价值是预设的,人是服务价值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第三,早期成功足以支撑人生的后半程。换句话说,人能够取得成功,完全取决于三十五岁之前。那三十五岁之后呢?成功的人躺在功劳簿上,是坐享其成,还是坐吃山空?失败的人面对社会的宣判,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直追?

成功要乘早的观点,既不能解决其内部逻辑的自洽,也不能消弭由它带来的社会问题。它最大的功劳是给社会带来撕裂,哪怕那些受益者也不能幸免。

人生是一场长跑,起点固然重要,但起点决定不了终点。种树的最佳时间永远有两个,一个是十年前,一个就是现在。人非生来就清楚自己使命的,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探索和试错,更需要对这段迷茫的岁月保持耐心。人也不可能甘心接受外界的安排,那会是一场对自我的谋杀。如果自我都不存在了,附着在我之上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问题不言自明。

在全社会大力贩卖“成功要乘早”的焦虑时,对其后果却选择了刻意忽视。在少子化、老龄化的大趋势下,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看一看现在的日本和韩国,不难想见未来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年轻。谁都是从年轻时过来的,谁也回避不了衰老的问题,这是每个人的问题,而不是哪些人的问题。

如果成功被描述成一座独木桥,那么更多的年轻人看到的不会是希望,而是彻底的绝望。在彻底的绝望面前,人会直接放弃尝试,养成习得性无助。那些已然失败的人呢?面对社会的集体冷漠,他们要么彻底放弃,在失败的泥沼中沦丧;要么独自承受压力,在困境中踽踽前行。无论哪一种,都透着一股冰凉,与人间暖春渐行渐远。那些少数杀出重围的成功人士,迎接他们的一定是坦途吗?在不进则退的逆水中行舟,没有人能够喘息,稍不留神就可能回到起点。此时的优势更像一个陷阱,让人陷入可以停滞不前的美好想象。更不幸的是,机械的重复耗散了他们太多,以至于来不及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人不是草木,除了阳光雨露,还需要精神的滋养。譬如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元问题,越是成功的人,越是需要找到答案。它未必会带来世俗上的成功,但可以避免精神上的内耗,让人获得持久的安全感与幸福。

“大器晚成”给出了以上问题一个可选解决方案。归纳起来看,全书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认知层面打破偏见,帮助人们重塑科学健康的成长观;第二部分,也是全书的重中之重,为欲大器晚成者提供操作指南。

第一部分内容的要义,前文已经做了铺垫,不再赘述。在这里,有必要对“大器晚成者”的六个优势做一补充。

大器晚成者的第一大优势,好奇心。好奇心是天生的,但不是永久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退。目标越是早确立的人,好奇心丧失的也越早。毕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聚焦,而好奇心恰恰是注意力的有力竞争者。大器晚成者之所以晚成,究其原因,他们在探索上的前期投入很大。他们更看重自我实现,愿意把精力投入在有天赋、有价值感的领域,不急于求成,在好奇心驱使的探索过程中不断自我强化。

大器晚成者的第二大优势,同情心。同情心是一种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是影响力和领导力的重要来源。过早的成功,容易让人掉入能力陷阱,好像一切都是应得的,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在他们的认知里,失败者是不值得同情的,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这让他们变得傲慢和冷漠。他们忽略了一点,在努力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结果。大器晚成者与之相反,在起起落落和人情冷暖中,他们更加接近生活的真相,也获得了更多的同情意识。

大器晚成者的第三大优势,韧性。韧性和好奇心恰恰相反,它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培养,是一个逐渐脱敏的过程。无数铁的事实证明,年少时太顺不是好事。他们经历的挫折太少,韧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一方面,他们往往非常傲慢,目中无人让他们处处树敌,失败的种子就此种下;另一方面,傲慢是有代价的,它的代价是脆弱,脆弱得像玻璃,没有任何的容错空间,从此可能一蹶不振。大器晚成者截然相反。他们没有思想包袱,每一次失败,不过是上一次失败的重演,没准儿还是对下一次失败的预演。这一路走来,对挫折,他们早就见怪不怪了。

大器晚成者的第四大优势,冷静。和韧性一样,冷静也是一种能力。所谓的冷静,不是真的克服了恐惧的淡定,那样最多算是“无知者无畏”。真正的冷静,是见得多了,对各种可能性了如指掌,并有相应的手段去钳制它们。见多识广不是书上可以得来的,需要时间和阅历的日积月累,没有捷径可走。正如兴奋是年轻人心中的幸福感,而冷静才是年长之人的幸福体验。

大器晚成者的第五大优势,洞察力。洞察力不是想法的灵光乍现,它根植于长期的经历,从而形成一种极具价值的想法。想要打开一扇锁着的门,应该去哪里寻找钥匙?显然,钥匙并不在锁头上,我们得到别处去寻找钥匙。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在问题本身,要多去其他地方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就需要洞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见解和见识也在水涨船高,这为我们打通关节、获得洞察夯实了基础。

大器晚成者的第六大优势,智慧。智慧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也不是时间在一个人身上的简单堆砌。它是我们知识、经验和直觉的总和,是一种复杂的模式,获得经历是前提,加工提炼是过程,总结和验证是结果;在周而复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以性格和经验为载体的人格特征。它来自多年的人生起伏,会随着新挑战的增加而逐渐积累,且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竭。研究表明,早慧与年长之时的成熟和智慧并无关联。

关于如何成为“大器晚成者”,作者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拆解。它们分别是“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放弃也可以获得新生”、“克服自我怀疑的魔障”、“告别过去,重塑自我”、“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以下内容主要引用书中原文,部分字句有修改」

第一,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它是社会在个体上叠加的总和,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家庭,社群和社会。我们身上最早的印记来自家人,它们构成了自我意识的底色,对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有些是对我们有利的,有些则限制我们的发展。所谓的社群,可以通俗地理解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一样,也难免有同伴压力。每个社群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信念,他们一边吸纳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边向社群内的人们施加压力,要求他们服从它的期望,从而阻碍他们向上成长的信念。来自社会的影响是无形的,它创造了隐性的偏见和含蓄的期望,它会触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会将这些信仰内化于心。

社会影响的巨大力量来自我们渴望被他人接受的倾向。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需要强烈的群体归属感,渴望被他人接受和获得强大的社会关系。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思想和行为上都与家人、社群和社会成员保持一致。因此,社会影响是一种强大的说服杠杆。它的作用机制如此隐蔽,以至于我们一直在否认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主流的意识未必正确,它可能是集体的无意识;少有人走的路未必是偏途,只是它的曝光度不及前者罢了。在大器晚成的路上,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压力会汹涌而来,无时无刻不跳动着我们敏感的神经。事实上,想要真正打破社会规范太难了,我们天生具有服从集体意识的倾向,无论这种意识有多荒谬。如果没有一个积极自我意识,我们很快会被集体的声音淹没,从而葬送自己有可能走通的成长之路。

第二,放弃也可以获得重生。

放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在单一目标者的眼中,放弃自然是贬义词。它意味着失败、怯懦、无能,是赤裸裸的逃兵行为。在大器晚成者眼中则不然,有目的的放弃是战略性撤退,战术上的收缩是为了战略上的扩张。这叫不以其形而害质,具体来说,放弃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有目的的放弃是奔向目标的捷径。在大器晚成者的认知里,有形目标之上还有一个无形目标,可以放弃的是有形目标,不可放弃的是无形目标。所谓有形目标,只是无形目标的手段,真正的目的还是无形目标。譬如实现自我价值,就是一个无形目标。至于如何实现自我价值,那是一个未知数,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在它明确之前,要允许自己放弃,前提是自己努力过了,而不是浅尝辄止。毅力是一种有限资源,放弃而非硬撑,通常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第二个层次,放弃是在逆转颓势,探索更好的自我。成年人很难摆脱沉没成本谬论,似乎放弃一次失败的尝试,就是对之前投入资源的浪费。对大器晚成者来说,这会让人们产生一种感觉:如果现在放弃了,那么这些年投入的时间、金钱、汗水和泪水,就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基于损失厌恶的天性,人们很容易忽略一个常识——沉默成本不是成本,因而拒绝做出更好的选择。放弃不等于软弱或懒惰,只是为了忠于自己的内心,我们不得不学会拒绝;放弃也不代表投降和认输,只是承认这些并不适合我们,是在尝试后发觉不适合而做出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放弃实际上就是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放弃是一种优势而不是缺点,我们应该正视放弃的优点——它是一种“早点败,快点败”的能力。

第三,克服自我怀疑的魔障。

作为大器晚成者,走的当然是不同寻常的成功路线。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真相,人们通常就会因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一路跌落到深渊。这种自我怀疑会引发各种痛苦,比如窘迫难堪、精神焦虑和一蹶不振。自我怀疑恶化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终生的消极心态,进而阻碍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如果管理得当,自我怀疑可以成为一种信息和动力来源。它有助于攻克自满情绪,改进人们的准备状态和表现。它驱使人们去追问结果,尝试新策略,让人更加愿意接受不同的解决方案。与自我怀疑的情绪达成和解,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有同情心,更善于洞察自己和他人的内心。那么,如何将自我怀疑转变成信心和动力呢?

我们必须学会将自我怀疑这种不可避免的情绪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用同情且诚实的态度来看待自己。我们必须学会承认自我怀疑的存在,并以一种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对其加以约束。我们必须学会正视自我怀疑的本质——把它视为一种信息,仅此而已。

从自我怀疑到自我设限,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事实上,人们也很喜欢用自我设限来保护脆弱的自我,这会让自我感觉很好。当然,只是感觉而已,自我不仅没有变好,反而因此变得更糟了。利用好自我效能的积极作用,相信自己可以达成期望的结果。停止“明日幻想”,现在就开始行动,不要将所有期望和计划都放到明天,等到自己想努力了再去实现。放下“成见威胁”,将对自己的消极成见从内心剜除,不停告诉自己一点,我可以做好某些事情,只要我够努力就可以成功。

自我怀疑是一种正常现象,没有一个人能够免于这种苦恼。有些人们可能会觉得,这种心理是他们所独有的,但这只是他们头脑中的事实。从进化角度来看,自我怀疑可以警醒我们,激发我们的行动动力。成功者不会让自我怀疑阻挡自己的去路,他们会利用自我怀疑来改进自己,他们确实也很擅长这么做。

陷入自我怀疑时,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带来美好的结果。自我暗示,也就是和内心的我对话。自我对话通常被人视为一种怪癖,但研究发现,它可能影响人的认知、行为和表现。积极的自我对话可以帮助调节我们的情绪、思想和能量,改进我们的表现。它还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改进协调能力,提高注意力。无论我们针对某项任务的能力如何,都可以通过自我对话增强自我效能,并发挥更好的表现。

当我们将自己当成另一个人时,有助于为自己提供客观有益的反馈,原因就在于自我疏离感——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我们可以通过他人的角度同自己对话,将自己视为另一个人,从而为自己提供更客观的建议。这里的经验就在于:如果你已经陷入倦怠期,需要为自己加油打气,可以考虑采用第二或第三人称同自己对话。这有助于你从一个合乎逻辑的客观角度来看待形势,以免受到情绪和偏见的干扰。

如果我们能够从他人身上获得积极的劝说,一定不要过谦,更不要拒绝他人的善意。当他人说服我们,让我们相信自己的确具有掌控困难局势的能力时,我们就会尽更大的努力去实现目标。用班杜拉的话来说:“劝说可以提升内心的自我效能,让人们更努力地进行尝试,它可以促进技能发展,提升一种个人效能感”。

认知框架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建立的关联模式,我们会自动针对各种情况形成一定的认知框架。许多大器晚成者习惯于用消极的或者对自己不利的假设来看待自己遇到的挑战。这样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其实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所以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能否跳出消极的思维模式,学会以积极的认知框架来看待自己面临的挑战?

心理学研究中的多数框架模式包含两个对比鲜明的替代选择,例如自律与散漫,提升与阻碍,健康与不健康,或者前文研究提到的兴奋与焦虑。积极框架(自律、提升、健康、兴奋)会将人引向更大的毅力、创新,并促进学习和成长。相反,消极框架(散漫、阻碍、不健康、焦虑)则会导向糟糕的结果,让人产生厌恶风险之感,形成一种将新形势视为失败风险的认知偏见。

如果说我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认知框架,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选择以打击自己积极性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呢?重新调整认知框架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步就是承认消极框架的存在,将其替换成积极的框架。只要你还有更好的认知框架能够转变对逆境的看法,那么你就可以打破自我保护的枷锁,回归自然心态,准备走向成功了。第二步就是将挑战与更宏大的目标联系起来,你的脑中应该存有对这个宏大目标的清晰而强烈的概念。这个目标要能够促使你采取一些可以在实质上改善生活的新行动。

重新调整认知框架不只是一种单纯地用积极眼光看待事物的方法。它并不是让我们假装所有事情都很好,而是让我们以积极心态来诠释自己面临的挑战。它会促使我们去寻找更好、更有成果的前进道路。重新调整认知框架并不是简单地关闭我们的消极思想,不是压抑我们的忧虑或恐惧,也不是将不真实的消极思想转变成不真实的积极思想。它要求我们后退一步,为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人建立更积极的现实心态。

大器晚成者还可以通过增强自我同情心来管理自我怀疑和增强自我效能。自我同情是一种自我接受和内在同理心的形式。自我同情会鼓励我们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从更客观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待自身的不足。自我同情是在我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以及将焦虑的情境视为令人兴奋的机会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自我同情的关键就在于,无论社会怎么评价我们,我们都应该承认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在我们犯错时,我们也有责任从中吸取教训,只要我们从中学到了知识,就可以继续前行,让这个错误翻篇。当我们不再强迫自己对标外界标准时,就会更容易接受反馈和批评。我们宽容一点地接纳自己时,会更容易将挑战和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对大器晚成者来说,自我接受就是自我同情的基石。

养成自我同情的关键步骤是倾听脑中的声音,引导内心的自我对话。这种声音通常是批评性的。当人们遇到错误时,总会打击自己。要变得更有自我同情心,我们就必须关注这种声音,承认批评,以更有同情心的方式调整心态。接纳自我同情的意识相当于用我们对待好友或亲人的方式来对待自己。这并不是让我们对自己撒谎,而是让我们改变自我对话的方式。我们脑中的严厉批评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自我同情要求我们同这种批评达成和解,客观地看待这种批评,将其转变为激发动力的工具。

第四,告别过去,重塑自我

我们必须将自己移植到不同的土壤中。这种重塑人生的积极过程并不太容易实现,其本质就容易让人们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这种移植操作可能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带来重大的变化。这可能需要你投入一定的时间与志趣相投的新群体相互磨合,寻找新工作,或者搬到另一个地方生活。你得做出改变,采取行动,尽量迁移到有助于自己发展的环境,比如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有选择地跳槽。当我们转换环境时,行为也可能发生变化,但不要过于扭曲原有的性情。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性情,让它变成我们的优势。

当你怀疑老友会阻碍你成长时,移植到新的朋友和同事圈会是不错的选择。对此,作者的建议是采用和换工作一样的移植策略。承认当前的环境对自己很不利,我们需要与它决裂,这是其中的一种情况。但更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我们发现自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既不能逆袭,又不能奋力跳出原来熟悉的环境。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孤注一掷换一个新环境吗?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保险的方法是加入一些同辈群组,在同辈群组中获取心理和行为支持。

移植的真正益处在于,我们可以定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让别人来定义我们的生活。这种移植并非一劳永逸的过程,因为我们一直在成长,始终在学习。我们可以利用自己收获的经验来解决后来的挑战,将其应用于我们的下一个移植环境。只有敢于抛弃不快乐的人生,才有可能找到全新的生活激情。我们都有重新开始、自我定义和自我决断的权利,它们都是最基本的人类理想。

第五,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作者之所以相信大器晚成者能够坚持下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人人都是天生的故事家。在个人的生活中,人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思考、交流和沟通的。我们会本能地为混乱找到合理的解释,并分析生活中发生的随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讲故事,我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乐观,毅力越发坚韧,并且在我们逐渐积累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我们的耐性也会得到磨炼。

故事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冷冰冰的客观现实,毕竟是一个混乱的世界。它只是人物、地点和时间等要素的混乱集合,并且不断发生转移和变化。它可以产生爱和美好,但也会带来噩运、灾难和悲剧。因此,我们大家都必须像小说家、历史学家、传记作者和讣闻作家一样,为原本随机的事件序列强加一个叙事框架,直到它们能够以有利于我们的方式凝聚起来为止。我们可以让事件秩序井然,以此为它们赋予一定的意义。

故事并不只是以有意义的方式让事件呈现秩序,也非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列表。故事要靠非常实际的选择来推动演变,我们可以在故事中加入一些元素,剔除一些元素,抑或放大和缩小一些元素。如果说叙事心理学让我们得到了什么收获,那必然就是,构造一个故事可能对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在那些举步维艰的岁月里,它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向。叙事心理学背后的理念也不是让我们自欺欺人,将生活中遇到的坏事或不幸经历视为积极事件。相反,它的目的是让我们在这些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动力。

大器晚成者的信仰,只是一种期待明天会更好的简单期望,它对明天的期望只不过是更轻松地挤上通勤交通工具,或者迎来阳光灿烂的周末。正如苏伯教授对命运的描述一样,这种信仰根本就没有什么责任包袱。毅力则取决于一种截然不同且更有责任感的信仰。它离不开我们为自己重塑未来而付出努力的信念。希望明天会更好与决定让明天变得更好,这两者之间存在重大区别。坚持不懈者的信仰与运气毫无关系,但与个人目的密切相关。

目的是另一个重要的毅力驱动因素。有目的的人要比其他人更有动力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达克沃思在其研究中发现,在目的这个指标上得分较高的人与决心量表上的高分者具有重叠性。目的可以激发我们的动力。这可以增强我们坚持到底的能力,让我们所追求的信仰变得更有意义。这并不是说我们都必须是圣徒,而是说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大器晚成者的目标与广大世界的关联。

最后就是耐心。自我调节、深度专注和模式识别等成功技能都需要时间和经历的滋养。它的要义是我们不能放弃尝试,我们必须保持学习的心态,我们还需要持之以恒。

最后,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只为在未来与那个更好的自己相见。大器晚成者就像另一种羽毛的鸟类,另一个品种的猫,另一种面料的布。总之,无论你想用哪种比喻,大器晚成者就是与当今的神童崇拜现象和成功传送带格格不入。我们无法遵从年轻有为者的成功套路,至少无法用任何有意义且可持续的方式创造这种成功佳话。这种对少年有成的追求会耗尽我们的毅力,阻碍我们进行探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不同之处,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和天分,正视自己要走一条不同的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