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谁之过
女儿班里的一名小学生和同桌打闹,一不小心,把同桌的头打破了,爸爸埋怨妈妈对孩子太娇纵,声称“慈母多败儿”,妈妈也不甘示弱,说孩子教不好怎么能怪她,明明是:“子不教,父之过”!
闺蜜的儿子考上香港大学,临行前一周,闺蜜休假,在家培养孩子自立能力,教孩子怎么做泡面,怎么洗袜子、怎么剪手指甲。。。临行前一晚聚餐,闺蜜向我倾诉她在家带孩子如何辛苦,爸爸在外赚钱如何辛苦,孩子除了学习好,却从来不体会大人的辛苦。
当孩子出现问题,是谁的责任?社会?学校?还是家庭?
三字经里讲“子不教,父之过”,被很多人理解为孩子教不好,是父亲的责任。其实我们都曲解了它的意思。子,指的是孩子,儿女;父,指的是父母。意思是,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而不是父亲一个人的过错。
生活当中,当我们看到某人有不良行为时,往往会评价他“没家教”!是的,没家教,也就是缺失缺失家庭教育!
一句“没家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及他长大后的格局、修养,家庭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而家庭当中,父母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都说父母是唯一不用考试就可以上岗的职业。当我们生了孩子,走向父母的岗位,我们怎么做胜任这个岗位呢?
作为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记得小时候,当我哭泣时,妈妈总会不耐烦地对我说:“你要哭就到一边哭去,别让我听见,我听着闹心”。
邻居家和我同龄的小女孩,在一次哭泣时,被父母暴力强行干预,从此再也不说话了。
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劳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看着满屋子没收拾的玩具时,我们威胁孩子如果不收拾好玩具就扔掉;我们是否记得,当我们正在因为某件事焦虑不安,孩子却缠着我们讲故事,我们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当我们看着孩子不及格的试卷时打发雷霆;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字迹歪歪扭扭;我们发现无论我们怎么教孩子,他都很难弄明白那道题怎么做时,我们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这一切,真的是孩子的错吗?
假如我们在发脾气的那一刻能够静下来,哪怕是一分钟,事情将会有很大的逆转。
我很庆幸,我没有对孩子发过脾气,没有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因为自从孩子出生,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育儿知识。记得孩子两岁时,在客厅大声哭泣,怎么哄都无济于事。当时我的情绪已经到了愤怒暴走的边缘,我用最快速度调整好情绪,蹲下身,跟她说:“宝贝儿,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如果你想哭,妈妈就陪在你身边,等你哭完了再来找我好吗?”孩子点点头,大约几分钟后,听她哭声小了,我拥抱了她。
每个人,当他情绪处正能量状态时,他才能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做出正确的事情。所以作为父母,当有了情绪时,首先要做的是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在面对孩子的诸多情绪时,做出正确的事情,给孩子真正的爱。
作为父母,不仅要控制情绪,还要承担做父母的责任。
“子不教,父母过”,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比如撒谎、骂人、打架时,谁的责任?
孩子出生了,我们全权交给老人照顾;孩子上幼儿园,我们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孩子上小学,我们告诉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
我们就这样逃避着照顾孩子、陪伴孩子的责任,然而当有一天,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被批评没有家教时,我们却又把矛头指向孩子。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
十字路口,红灯亮了,妈妈牵着孩子的小手过马路,孩子说:“妈妈,红灯,不能过马路”,妈妈对孩子说:“没关系,由妈妈牵着你,不会被撞到”。
孩子打防疫针,妈妈对孩子说:“孩子,一点也不疼”,结果孩子哇哇大哭说“妈妈骗人”。
在火车上,看到一对儿夫妻站在量身高的尺子面前,为该给孩子买全票还是半票和列车员据理力争,而旁边站着尴尬的孩子;
在我们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孩子在慢慢长大,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像我们。也经常会被熟悉的人评价“像妈妈”或者“像爸爸”,孩子的行为,也处处映射了父母的行为。
曾经有个妈妈问我,怎么让孩子回家好好看书不看电视,我问她,你爱看书吗?她说不爱,只喜欢看手机。还有个妈妈,说12岁的孩子总跟她吵架,有时候还打架,我问为什么,她说自己脾气急,爱发脾气,发现孩子不听就会一巴掌打向孩子,孩子被打更生气,就这样恶性循环。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她原本的天性是善良的、友爱的、纯真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很强,他的第一个老师,也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把父母比作原件,那孩子就是复印件,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要从父母身上找问题,当父母的问题得以修正,孩子自然就会好。
所以,怎么当好原件,我们的父母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