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中医养生健康&养生

中医名方汇集-降气剂:苏子降气汤

2019-05-27  本文已影响11人  7a5497d49159

【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紫苏子 半夏 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各9g)
川当归 去芦,两半(6g)
甘草 ,二两(6g)
前胡 去芦厚朴 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各6g)
肉桂 去皮,一两半(3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6g),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紫苏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3g,大枣1枚,苏叶2g,水煎服)。

【功用】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 上实下虚之喘咳证。喘咳痰多,短气,胸膈满闷,呼多吸少,或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证治机理】 本证因痰涎壅肺,肾阳不足所致。上实,是指痰涎壅盛在肺而肺失宣降;下虚,是指肾阳虚衰于下而失于纳气。痰涎壅阻于肺,肺失宣降,则气机上逆而咳喘,气机不畅而胸膈满闷;肾虚,主骨生髓功能失常,则腰疼脚软;肾不纳气,则喘而气短,呼多吸少;肾
阳不足,蒸腾气化功能不利,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受到影响,则水液内停、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弦滑,均为痰涎壅盛之征。
此乃本虚标实之证,痰涎壅盛于肺,为发病之标,属上实;肾阳不足于下,为致病之本,属下虚。喘咳发作期以治标为主,故宜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方解】 方中以紫苏子为君药,温而不燥,质润而降,善降上逆之肺气,消壅滞之痰涎,为治痰逆咳喘之要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为臣药。厚朴降逆平喘,宽胸除满;前胡降气祛痰;肉桂温肾助阳纳气;当归辛甘温润,既止咳逆上气,又可养血补虚以助肉桂温补下元,共为
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苏叶宣肺散寒,与诸药相伍,降逆化痰之中兼宣肺气;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治上顾下,使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本方始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原名“紫苏子汤”。宋·宝庆年间此方加入苏叶,更名为“苏子降气汤”而辑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原书注“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理气燥湿祛痰之力有所增强。《医方集解》载本方“一方无桂,有沉香”,则温肾力减,纳气力增。

【配伍特点】 降以平上实,温以助下虚,肺肾兼顾,主以治上。
【运用】 本方为治疗痰涎壅盛,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以喘咳痰多,胸膈满闷,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可酌加沉香以加强其降气平喘之功;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等益气。

【方论选录】 此手太阳药也。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气,兼能祛痰,气行则痰行也;数药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当归润以和血;甘草甘以缓中;下虚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归元也。(汪昂《医方集解·理气之剂》)
【医案举例】 顾芝岩夫人,喘嗽半载,卧不着枕,舌燥无津,屡治不应。诊之,右关尺虚涩无神,此标在肺,而本在肾也。肺为出气之路,肾为纳气之府,今肾气亏乏,吸不归根,三焦之气出多入少,所以气聚于上,而为喘嗽,口干不得安卧。《中藏经》云:阴病不能吸者,此也。法当清气于上,纳气于下,使肺得清肃,肾复其蛰藏,则气自纳,而喘嗽平矣。用苏子降气汤加人参五钱,肉桂一钱,连进三剂,症渐平。改用《金匮》肾气汤加人参五钱,二十余剂,可以安枕。后因调护失宜,前症复作,乃委之庸手,纯用破气镇逆之剂,极诋人参为不可用。病者自觉不支,求少参不与,遂气败而死。伤哉!(《续名医类案》)

【方歌】 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下虚上盛痰嗽喘,亦有加参贵合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