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分享错了人,就成了显摆
四年的坚持和努力,小南终于考上了公务员。
她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闺蜜阿芳,阿芳淡漠的一声“哦,恭喜哦”,便把电话挂了。让小南高兴得不知所措的心瞬间冷却了下来。
小南寻思着可能是闺蜜有事要忙,或者刚好碰触到她心情不佳的时候告诉了她自己的好消息,想想便没放心上。
等待阿芳啥时候回电话的时候,再告诉她考的是什么单位什么职位什么心情……心里一箩筐期待分享。
几天过后,阿芳没回电话,小南本能地想到会不会有什么事,准备打电话给她的时候,看到她朋友圈赫然写道“狗屎运,你就显摆吧”,小南感觉到似乎说的是自己,内心掠过一丝薄凉。
后来小南几次主动联系阿芳,但她都极其冷淡,几句话就把天聊死了!不是说“县里有人吧?“,就是“走后门花了多少钱?”。
慢慢地,小南不再辩白也不再无趣地跟阿芳联系。
过年回家,妈妈突然说“小南,你虽然是我们村第一个考上公务员的,但也不要看不起别人,特别是阿芳,你们从小一起长大”,小南正要辩驳,妈妈接着说“阿芳妈说你考上公务员后就不跟阿芳联系了,人家到处说‘别人正儿八经全日制本科毕业都没考上,你却能考上,肯定是走后门的’!”
小南一肚子委屈,自从考上公务员后,她在很多人眼中就贴上了“狗屎运”“走后门”的标签,别人没看到她的过程有多努力,所以才质疑她的成果,而阿芳不一样!
她们一起长大,一起读书,高中毕业后一起出门打工。小南建议一起自考,但阿芳说读书太辛苦。阿芳看着小南一边打工一边自考,从大专考到本科。后来阿芳嫁人生子,小南参加公务员考试,一考就是四年。
一路的苦与乐,知根知底,看得最清楚的就是阿芳,最后冷嘲热讽的也是阿芳!
小南说她不明白曾经亲密无间的好姐妹,为什么就经不起她一次努力的结果?真心的分享为什么就成了显摆?
小南和阿芳一起成长,平起平坐,原本没有任何落差。小南的努力上进,厚积薄发,两人看似一切如故,而实质上,她们早已渐行渐远,小南继续深造,追求上进;阿芳早早嫁作人妇,而生活、眼界,乃至心胸又困囿在原地。
不是时间无情,也不是人无情,是人性往往就是这样:很多人都经得起同甘共苦,却经不起原来同个起跑线上的你,突然进步到比我优秀。
也许是小南把成功分享错了人,所以成了显摆。
但生活中,很多人不管是出于善意还是真的的显摆,都容易把成功失败地分享出去。
初中时倍受欺凌的胖墩,现在成了班级的首富。
年前他发起同学聚会,本来响应的同学寥寥无几,但后面胖墩说聚餐费用全部由他赞助,一反先前的冷淡,很多同学都踊跃报名参加,一来是叙叙同窗之谊,二来好奇当年的胖墩现在暴富的模样。
同学会上,胖墩一身西装革履,头发梳得蹭亮,但依然不改当年的憨厚模样。在班长的主持下,胖墩作为本次聚会的东道主,自然就成了主角。
开场算是挺欢洽,胖墩声情并茂讲述了一番自己的创业史,大家齐鼓掌,有真心喝彩的,也有恭维的。胖墩很是高兴,便在微信群里大发红包,大家低头抢得很欢快,很多人起哄“再来再来,没抢到”,胖墩看着一下子就发出去近万了,想打住,便说“这样吧,我再发一个大包,手气最佳的接上,两百两百的来接龙才有意思‘’,话音刚落鸦雀无声,没人响应。胖墩最后的大包也没人敢抢,大家心里一盘算如果手气最佳的还得两百的发出去,就亏了!
气氛变得冷场,胖墩见这次的红包没人抢,自己纳闷了一会,还不识趣地说了句“大家咋忘了抢红包呐?”
后面还是班长解了围,不然气氛就变得更尴尬。
本来胖墩想要通过这次聚会,满足一下它内心那潜藏的虚荣和一丢丢“扬眉吐气”的骄傲,同时也是真心叙叙同窗之谊,还打算建个基金会帮助那些生活陷入困境的同学。
但这次聚会他花了两三万块钱,非但没有收获到他想要的敬仰和羡慕之情,反而落下了“炫富”的口舌,让人吐酸。
也许,真正的成功根本无需分享,而高级的分享是不动声色的言传身教。
我大学时候的张老师,他是家族里的长孙,从小被寄予较高的期望,他也很努力去做好弟弟妹妹们的榜样。他读高中那会,经常喜欢以长兄的姿态颐指气使地对弟弟妹妹做各种指点,但他发现自己越是费口舌,弟弟妹妹越是不拿他当回事,这让他的自尊很受伤。
大二那年,堂叔想让成绩不好又经常打架的堂弟初中毕业后就出门打工,他一听说,马上赶到堂叔家去劝阻,拿自己读大学这一成功例子高谈阔论一番,又对堂弟一阵说教。堂叔说‘你会教你教啊’,堂弟说‘你读大学你牛逼’。一番好意,但堂叔一家并不接受也不感激,他最后讪讪地回到家,一脸受挫。
回家后,妈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娃,你自己做好了,一声不吭就是榜样”。
此后,张老师一改他那“好为人师”的态度,认真读书,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无声无息地做最好的表率,成为家族第一个研究生,走出了山门,真正的为人师表。
在他的影响下,家族里开始重视教育,大家看到只有读书才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捷径。弟弟妹妹,乃至村里的小孩,都以他为榜样,陆陆续续考上大学,乃至研究生。
成功并没有标准,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而成功的分享是潜移默化地给予别人帮助和进益。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