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被稀释的责任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加西亚·马尔克斯1981年完成的中篇小说。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已于2014年去世。
平静的拉美小镇上,一位外来的优秀、富有、出身名门的青年巴尔亚多·圣罗曼,以小镇前所未有的盛大婚礼迎娶了当地维卡里奥家的小女儿安赫拉。维卡里奥家朴实清贫,但家规严明,重视教育,家里的儿女们都是口口相传的懂规矩的老实人。新郎官用庞大的开销娶回安赫拉,却在新婚当晚发现新娘不是处女。这在当时当地是不可接受的耻辱。新娘当晚被退回娘家,在母亲的拷打和两兄弟的逼问下,安赫拉供出夺走她贞洁的人是同镇的富家子弟圣地亚哥·纳萨尔。维卡里奥两兄弟是双胞胎,和圣地亚哥·纳萨尔平日里关系密切。双胞胎兄弟愤怒地扬言要杀了纳萨尔,该情景下的此种反应与行为,在当地价值观里符合惯例。最终在镇上大部分人都听到双胞胎要杀人的传言而纳萨尔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纳萨尔被两兄弟当街宰掉。最核心的一点是,除了安赫拉·维卡里奥的指控,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圣地亚哥是夺走她贞操的罪魁祸首。
马尔克斯讲述的这个故事,因果很简单,过程很复杂。最诡异的地方在于,几乎整个镇子的人都知道双胞胎的杀人计划,被害人却自始至终被蒙在鼓里直至两兄弟挥着刀追到跟前。
从维卡里奥两兄弟的角度看,他们是舆论的牺牲者和替罪羊。他们从妹妹口中得知圣地亚哥是害她失去贞操的人之后的愤怒实属正常,扬言要杀了圣地亚哥的豪言壮语最初也许也并不是危言耸听,但当两兄弟冷静下来真要着手杀人时却也难免心生犹豫,况且圣地亚哥·纳萨尔还是两人的好友。但事情发生了,在当地的价值观里哥哥就应该为妹妹出头,这时两人的处境就已经身不由己,虽然双胞胎尽最大可能暗示其他人拦住他俩:身为屠夫的两人一大早就来到肉市,用所有人都能听见的声音散播杀人威胁;他们在圣地亚哥家不常使用的前门门口前的牛奶店里等待他出现,并前后对十二个人表明杀心。他们倾尽所能拖延与圣地亚哥的会面,又到处宣扬计划,期待有人阻拦他们造成并不想见到的血腥。可怜的兄弟俩被舆论高高地举过头顶,无论如何也下不来台。可那一刻还是到来了,当他俩和圣地亚哥·纳萨尔碰面时他们明白,是时候举起手中的屠刀了。
双胞胎的处境和《一句顶一万句》里的吴摩西如出一辙。吴摩西在气头上抄起家里的刀冲出家门想和姜家人算账,看热闹的人吵吵嚷嚷围了一大群,等吴摩西冷静下来想回头发现已经没法回头了。这时就不是他自己在走,而是围观的人你一言我一语用舆论推着他走。
从小镇居民的角度看,对于一名正处在二十一岁大好年华的青年人的惨死,他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却又没有责任。作为一名普通居民,他们或许有以下两种心理:“维卡里奥两兄弟那么老实,只是吓唬人而已,不会真的动手的,没必要提醒圣地亚哥·纳萨尔”;“大家都听说了这件事,肯定有人告诉圣地亚哥·纳萨尔了,用不着我去告诉他”。如果再以一点恶意揣测,或许他们在内心深处希望惨剧真正发生,毕竟小镇生活那么平淡,需要一点点“调剂”。不论如何,最终情况是,每个人都觉得圣地亚哥必定已经听说,实际上他对此一无所知,毫无防范。
在提前了解杀人计划的人群里,有圣地亚哥家的女佣,警察,镇长,神父,还有许多和圣地亚哥·纳萨尔沾亲带故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他们之中,只有极少的几个人采取行动避免这场不太可能成真的凶杀案,而他们的努力又因错综的巧合和当事人失之交臂。
妨碍小镇人们提醒圣地亚哥·纳萨尔远离危险的并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无意识的不作为,本质上是对责任的推诿。曾读过一项实验:你在车站远离自己的行李时未托旁人照看,若有人行窃,大多数人会选择熟视无睹任由小偷作为;如果你离开时特定地请求某个陌生人帮忙照看财物后有人试图偷盗,那么被嘱托人多数会施以援手,呵斥小偷离开。这就是我们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里看到的情况,当责任平摊到一个群体身上时,群体中的个体将难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下意识逃避作为个体应该采取的措施。
这样的画面,诡异又恐怖:一双双眼睛,眼睁睁地盯着那个毫不知情的年轻灵魂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深渊,谁都没有伸出援手。他们早早地在广场上挑好了位置,等待着凶杀案上演。
最震撼的一幕,出现在书的结尾。维卡里奥兄弟俩当街疯狂砍杀圣地亚哥·纳萨尔(我怀疑在砍下第一刀后,之前的犹豫胆怯便会化为无法遏制的残暴),但圣地亚哥始终靠着大门没有倒下,直到泛着蓝光的肠子流了出来,他才终于跌倒在地,待到两兄弟逃走后,一息尚存的圣地亚哥捧着肠子,清醒地穿过邻居家抄近路——他甚至还跟在吃早饭的邻居打了招呼——朝他家后门走去。河对岸的韦内弗里达·马尔克斯远远地问他怎么了,他回答:“他们把我杀了,韦内姑娘。”他绊倒在门外的台阶上,立刻起身,抖了抖肠子上的尘土,进了后门,倒在自家厨房地上。
这个场景,和电影《让子弹飞》里六子在米粉店自己动手开膛破肚倒出一碗粉的情节相似,纳萨尔却多了一份清醒。纳萨尔对凶杀计划不知情,但在被施暴后仍头脑清醒;小镇居民老早得知计划,却糊糊涂涂无动于衷。令人胆战心惊的对比。
听说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能从使用不同语言的文学中甄选出精品,是因为它更看重结构而不是情节。《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上来就把事件结果放在这儿:圣地亚哥·纳萨尔被当街像猪一样宰了,但只是给出轮廓,随后用一本书的篇幅,把每个人的每句话,当成一块块精细的拼图,还原事件前后各个时刻的细节(除了到底是谁夺走了新娘的贞洁),这里面包含了所有人的不作为和叵测的巧合。每一块独立的拼图都能改写生命的轨迹。
同阅读包括《百年孤独》在内的马尔克斯其它作品一样,读本书的最大障碍,就是又长又多又复杂的人名。多少次我一篇篇往回翻就为寻找一个好像出现过却忘了是谁的人名,因此有读者建议读马尔克斯要配个小本子,把人名都记在上面。
题外话,“新经典”发行的这套马尔克斯系列装帧精美,适合收藏。还送书签。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被稀释的责任总之,《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手法成熟,节奏鲜明,有强烈的马尔克斯特色,如果想读马尔克斯但对他的长篇有畏难情绪,不妨从这本小书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