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看完我开始反思教育…
腾讯评分9.4的连续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十集看完,用完一包200抽的纸巾。
1
李晓明篇
大学未毕业的李晓明一日闯入剧院,用自制的枪伤害了九条人命。他留下遗书:我想做件大事。
事发后,李晓明的父母和妹妹无论如何也不敢置信,在李晓明母亲的眼中,晓明从小乖巧可爱,成绩很好,怎么就成了杀人犯!
我发现了三个点:
1、李晓明从小经常一直自己待在屋子里,沉默寡言,爸爸妈妈忙着生计,很少关注他的内心世界,很少与之交流沟通。
2、李晓明是个机械爱好者,考大学的时候,父母非要强迫他考其他专业。
3、李晓明在去剧院行凶前,曾经跟妹妹说,我要干一件大事,妹妹压根没在意。事后妹妹非常后悔,太疏忽对哥哥的关心。
李晓明的成长轨迹说明,比起赚钱,家长更需要多多陪伴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意愿。
2
应思聪篇
非常有才拿过大奖的年轻导演应思聪,拍了两年的新片被制片方炒掉,受刺激的他得了思觉失调症。
应思聪的脑袋里不时出现被母亲抛弃时的话:带着你我不会幸福的。
同时他经常还会想起父亲对他的责骂和否定,精神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压力巨大的状态中,终于有一天崩溃了。
应思聪的点在于从小被母亲抛弃后,心里有了巨大的创伤,家人没有陪伴他治愈伤口,却经常指责抱怨他,导致他怀疑自己。
应思聪的成长道路说明,家长应该接纳且多多鼓励,千万不能使用语言暴力。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并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因为打出来、骂出来的孩子,容易自卑,或者叛逆。
李晓明和应思聪这两个剧中令人痛心的青年,都是因为从小家庭环境或者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使用不当,导致他们成年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家庭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孩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表示,过度指责和辱骂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身边不少家长吐槽,未来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给孩子试压,任由孩子“快乐成长”,孩子如果不优秀,怎么能适应未来社会?
还有不少家长表示,有时候真不知道如何“教”孩子,骂又不行,不骂又不听话,真是愁。
建议家长们其实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的教育精髓,比如“因材施教”,比如“先成人后成才”。
从小给孩子“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先把树根基底打好,小树苗才能健康茁壮成长。
另外我老师说,希望老师和家长们长期培养孩子的利他心。即使暂时不一定得到理想的结果,或者他在利他时出现一些自私功利的心——想得荣誉等,但是因为他从小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成长,长大后整个思想观念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