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
我真是个有点偏执的姑娘啊,喜欢一首歌,就会反反复复听;喜欢一个人,放在心里就擦不掉。
《勇气》就是一首这样的歌,她陪伴我走过高三、大学、恋爱直到现在的婚姻生活,每次听都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站在十九岁的尾巴上,踮起脚张望未来人生的时刻。那时的我,因为习惯了整齐有序的中学生活,太自由的空间和突然间的再次遇见与被表白,慌乱又不置可否,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要逃跑。
烨给我写信,信笺之外还手抄了一段歌词,是《勇气》。末了她说,“孤独又善良的孩子,要对自己好一点。”
今天为什么会写《勇气》呢?其实我也不知道。早上整理完换季的衣服,累得瘫倒在床上拿手机看看照片,结果看到了前两天晚上加班时拍的这一张,心里自然而然听到了《勇气》的旋律。然而要怎么写,我始终没想好,所以就由着感觉吧。
勇气是什么?很多人认为勇气就是不害怕,但这听上去真有点扯。我理解的勇气,是尽管感觉害怕,仍然能迎难而上,尽管感觉痛苦,仍然能直接面对。
昨晚在家吃了顿火锅,家属把餐前切配工作都做好了,只等我回家给香菇切上十字刀。我问他为什么不学着点,他直接了当的说,你都会的,我为什么要学呢?我笑笑,默默在吃完后去洗了碗,然后回到书桌前写千字文。
家属把书房让给了我,自己到饭桌上开始复习。期间我偷偷溜出去倒了杯水,看到他在做代数和解析几何,忍不住坐下来一起回想那些微妙的线性关系。那个时刻,我突然有了一种奇怪的错觉,仿佛我们之间还是同班同学,而不是一起生活了那么久的夫妻。
可能在决定步入婚姻生活的那刻起,我们互相之间的承诺就不是热恋的情人,而是耐心又愿意承担的伴侣,所以无论是听起来还是过起日子,都不如从前那些浪漫。有时我们互开玩笑,不要说交替出差了,即便在家,因为没有孩子的牵绊,各自又对个人空间和边界非常在意,所以更像是搭伴过日子的两个人,一起供房、互相承担家务,有空就互相照料,没空也能收拾好自己——我们不止一次很深入地探讨过这个问题,也认同人和人是不必互相占有的,即便是夫妻也不是共生体。但是太清晰了,是不是也不好呢?
我有一个特别犀利的男性朋友,前几年在移民澳洲前约我吃饭洗脑,说“婚姻的本质就像是一份经济契约”——相爱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恋爱的过程只是前者的惯性。承诺也是一瞬间的事情,婚姻则是承诺的惯性。他说,你要记得Promise首先是个P。
我当时听得直冒冷汗,毕竟自己还是感性的,受不了这么露骨的表达。我有时会回想起和家属的这些年,好像从一开始我们也不必然是对方“可能”的那个人。可是,就像家属自己说的,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也许,每个人都会喜欢上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人。有人选择了用时间忘掉,有人选择了用新欢,而最好的方式是接受这个常态,不去刻意掩饰,把答案交给时间。这就像给自己的人生许了一个长长的愿,希望老了以后,还有一个人值得自己爱,而他也爱着你,我想这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特别是“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的见面才更有意义。”
毕竟,人生何其幸运,能找到和自己有相同灵魂的人。哪怕时间很短暂,哪怕只能有一段简单的旅程,可是我们只要能一起四处转转,也就足够有趣了。
所以,中二如我,有阿楞陪伴的日子,也是足够简单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