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庄。
这个地方位于武夷山以西,自古以来也未曾出现名人和任何轰动的事件,只是个最平凡的村落。
坐落于群山的怀抱,树木郁郁葱葱,盛产杉树和茶树,杉树出产木材,茶树却不出产茶叶,而是用于压榨天然名贵茶油的茶籽。产粮的仅有那不够肥沃的层层梯田,分下来人均都达不到一亩,承上天怜悯,水资源还算丰沛。一条河流从远处山谷的最深处流出,每途径一个山谷出口,就有一股新力量的加入,弯弯曲曲的流淌着来到村子的前方,此时已颇具规模,慢慢悠悠地向远方流去。村口的土路宽度有限,只能容得下一辆车的通行,会车需要特意找到某个地点,路面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
闫小梅就是这个村子土生土长的,有个大三岁的姐姐和小两岁的弟弟,从小家境贫寒。为了改变家里的贫穷状况,闫小梅的父母在她弟弟断奶之后,三姐弟托付给了爷爷奶奶,两夫妻外出打工,可是一年时间不到却不得不返回村里,一来当时开放的程度还不够,人员无法自由流动,也就导致无法在外地留存,二来闫小梅的爷爷身体不好,只能回来。就在父母回来后不久,爷爷身体急剧下滑,最后离开了他们,更可惜的是奶奶在爷爷离世后心情低落,郁郁寡欢,一个月后,也撒手西去。全家人悲伤之余,生活却要继续。
家中只有薄田四亩多,菜地半亩,茶树山一亩,茅山(用来长杉树和茅草的深山),以及面积都不大的土房三间,这就是全家赖以生活的所有。
闫小梅上学之前基本都是穿姐姐穿不下的衣服和裤子过来的,身前身后的补丁随处可见,在5岁的时候,跟着爸爸到乡里卖米,才第一次吃到了棒棒糖。闫小梅的父母和上一辈的所有农村父母一样,勤劳,朴实,拼尽全力,为了这个家,为了让孩子们能过好一点,他们愿意奉献所有。这个年份几乎没有什么其它的收入来源,薄田出产的一点粮食,年景好的时候可以管饱一家人的肚子,收成不好的年头还得借粮维持。闫家父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发了很多荒地,这些荒地无法种粮食,只能种一些不那么需要水分的作物,像红薯、土豆之类,秋收之时或许能换取少量的钱。
在闫小梅八岁的时候,家里积攒了一年之久的经济作物,因为想等待价格高一点出售,能获得稍微多一点的收入,却因经销商的意外死亡而分毫未入。这对一家人的打击分外强烈,父母的容颜似乎都老了些许。
直到闫小梅上初中,距离村子五公里外才有了第一趟公共汽车通行,可以到达乡里的市集。这年家里也终于买上了第一辆摩托车,这是父母勤勤恳恳养殖家禽,起早贪黑种植烟叶才换来的。相比小时候,家里的条件才有了一些好转。
父母不管多苦多累,在对待闫小梅三姐弟的教育上,从来都没有任何多余的话语,积极支持,他们相信知识都孩子们的改变。到闫小梅上大学,村里终于修通了水泥路,再也看不到下雨天的泥泞和烈日下的尘土飞扬,家里的土房也进行了改造。
从小梅一家的变化可以看出,信念不能放弃,勤劳是致富的基本条件,当然,这和国家给予农村的政策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