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复制中国的现金贷模式到印度,为什么行不通?

2019-01-29  本文已影响0人  ad8b850cf077

1月22日,志象网(The Passage)和Unitus Capital主办了第一届中印互联网金融峰会,近300名中印互联网金融圈人士齐聚印度班加罗尔,参加了峰会。

峰会讨论了线上支付、数字借贷、大数据等Fintech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除了100多位来自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创业者、投资人外,印度的监管机构代表(NPCI国家支付公司)、投资人(红杉印度等)、Fintech公司(ETMoney等)也悉数到场。

峰会的“颠覆传统—数字支付在中国和印度的未来”圆桌讨论环节吸引了几位一线从业者的参与:一站式理财平台ETMONEY的创始人兼CEO Mukesh P Kalra、借贷平台Krazybee的CEO Madhusudan E,以及金融科技公司量化派的国际业务负责人(Qworks创始人)叶文君。

讨论由Unitus Capital的创始合伙人、总经理Abhijit Ray主持。三家公司依据在中国和印度借贷市场的经验,讨论了中印在线借贷市场在资本、数据和监管方面的区别以及机会。

Mukesh P Kalra说,印度金融科技的领域发展路径和中国很不一样,会出现属于自己的蚂蚁金服

峰会的“未来市场—投资人眼中的中印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和风险”圆桌讨论环节,则迎来了Quona Capital印度的联合创始合伙人Ganesh Rengaswamy、Accel风投投资人Prayank Swaroop、红杉资本的投资人Ashish Agrawal,以及晨兴资本的合伙人程宇四位中印投资人。

Venture Gurukool的创始人Mahendra Swarup主持了讨论,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正在进入印度市场,印度投资人就中国资本的影响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来自晨兴资本的程宇则根据晨兴在中国市场的经验,建议投资金融科技时注意监管和流量两大因素

下文编译自嘉宾讨论环节,有节选:

(ME=Madhusudan E,MK=Mukesh P Kalra,程=程宇,PS= Prayank Swaroop,AA= Ashish Agrawal)

Madhusudan E

Q:Madhusudan,你怎么看在线贷款领域的最新发展?

ME:印度和任何国家比起来——比如非常活跃的中国和东南亚市场,印度的金融监管规则都非常严格。我了解到的是,其他市场都是业务先于监管出现。比如说,在中国和东南亚,P2P都是在在线借贷中出现,然后监管才跟进。

但印度的情况完全不同,我认为是监管先于一切出现,比如说P2P的规则、平台借贷的规则、实名制等都是最先提出来,监管方在控制市场方面做得非常好。

此外,印度的金融科技行业还非常初期。从金融科技行业的三个支柱来说:一是借贷的资金来源,二是担保的数据,三是监管的框架。这三个因素是金融科技行业繁荣的必备。

我认为,印度的资金来源和中国很不一样。在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P2P资金很多,很多金融科技公司都从P2P获得资金,再放贷。而在印度这条路基本上不存在,我们就必须依赖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公司(NBFC)。资金来源方面首先就是有限制的。

另外还有数据的可用性。印度有很多大公司比如Flipkart、亚马逊、Paytm等,它们有很多数据。它们有很多交易的数据,或者是支付平台所以可以接触到这种数据。但它们现在还没有向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任何的信用数据,或者任何的数据痕迹。所以数据在印度非常贵,我们花在信用评估上的钱也实际上没有和业务整合。

所以我认为,印度金融科技依然很初期,现在变化很快,我希望在未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金融科技行业可以更好地发展。

Mukesh

Q:Mukesh,你们是怎么进入在线借贷领域的,你怎么看在线借贷领域目前的发展和增长趋势?

MK:实际上,我们进入到在线借贷更多是因为用户驱动的。

我们在平台上为用户处理账单和投资,我们看到很多千禧一代有了更多的需求。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就是,以12月为一个周期,到了月底的时候或者周期性的他们会没钱。另外一个点是, 人们不再向朋友借钱了,现在这种改变已经正在发生。如果你看短期贷款的情况,银行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因为资金流转的成本太高了。所以这个领域是我们想进入的。

第二,经济学上必须行得通,所以你不用一次又一次地借钱。第三是,如果有复贷的情况,如何让它可持续。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供一系列信用解决方案的原因。基于你的资料,它会自动给你提供一系列借贷选项,最低低到2000卢比(约200元)

这些解决方案实际上就是为用户提供支持。我们五个月前才上线,现在我们的月增长率为40%,我们没有在营销上花一分钱,已经借出去了1-1.5亿卢比。

Q:Madhusudan,你们自己是一家借贷平台,又是非银行金融公司,你怎么看?

ME:资金是每个公司都要解决的事情,这毫无疑问。在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资金去借贷方面,印度市场还在不断发展。

说到资金的来源,最近有很多非银行金融公司,它们最近都上市了,而且它们会参与到金融科技领域中来。它们并不太挑剔,因为它们要让资金动起来。现在玩家是足够多的,比如说刚才提到的DMI Capital,像他们一样的金融科技公司还有很多。

第二种资金来源是自己拥有一家非银行金融公司,这是最好的情况,因为这样你就是监管体系的一部分,被央行指导。这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你可以找银行、更大的非银行金融公司、或者资本市场来获得资金。

所以我认为,一个借贷平台和非银行金融公司的结合,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放贷模式。

   程宇

Q: 程,印度金融科技投资正在增加,你对投资者们有什么建议吗?我们在投资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程:从我的经验来说,首要的一点,监管迟早会来。这点在中国尤其明显。大概两年前吧,网络借贷正盛,在17年12月,政府忽然出台了借贷利率管控政策。

在此之前,(情况完全不同)比如我们投过的一个网贷公司,基本靠人工智能和机器操作,每个月机器能完成两万笔借贷出入,创造七亿美元收入。全靠人工智能,运营效率极高。他们的同行形势也是一片大好。

然而监管一旦进来,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了。这个行业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论你之前多么风生水起,总会受到影响。这一点给了我很大教训。金融行业从来没有绝对的稳定,其中还有很多小周期。比如现在,处在经济下行期,资本成本升高。即使你的成本控制在政府的利率管控之下依旧可行,资本成本却急剧增加,这些都是互相联系的。

第二点,流量很重要。比如现在中国保险行业一个很火的模型,人寿保险,我们知道保险嘛,就是要让大家都买保险。保险公司需要打造一支庞大的线下团队来卖保险,保险中介,雇佣三万人,年支出就有20亿,就成本来说,每个人就要6万元。但是微信出来后,这就是一个流量引擎,大家都在想着怎么利用这个流量。

比如,现在很多创业公司都在微信上引流,通过公众号吸引流量,来卖东西。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将用户流量转换到微信群,群里有公司的客服。效率方面,我刚刚提到的那个公司,它们每个中介的成本从6万降到了2万,提升了三倍之多。

Ashish Agrawal

Q: 中国的互联网现在基本上是巨头分治的格局,印度也出现了类似的苗头,对于这点你们怎么看?

PS: 中印两国的金融科技领域,最大的不同在于监管。在印度,面对一个兴起的行业,我们会首先制定很严格的监管措施,实际操作中再随着时间慢慢放宽。而中国会首先任由行业发展,出现了负面的情况监管才会严格起来。

印度的大型金融机构和银行有着很严格的管控。用不了太久,印度的监管机构就会对市场垄断进行监管,现在监管正在朝此努力。

我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内政府也都是鼓励竞争的。

AA:站在红衫的角度,我想发表一点不一样的看法。像印度、东南亚这样的新兴市场,金融科技和消费行业联系紧密。你会发现很多消费者导向的互联网公司、电商巨头都开始进军金融科技领域,消费者导向公司的现代化体现在金融服务上。

比如我们投了Go-Jek,这是一家以出行服务起家,现在也涉足支付、外卖等等领域的公司。它的支付分支GoPay 给Go-Jek带来了很多价值。印度与之相似的是亚马逊(亚马逊支付)、和(Flipkart旗下的)PhonePe。

印度目前排名前三的全球公司中(Paytm, PhonePe 和 谷歌支付),消费者导向的公司就占了两个。这种转向在消费者导向的互联网行业会越来越普遍,只要有接触到消费者的渠道,都能进入金融科技领域。

Prayank Swaroop

Q:Prayank,我们看到过去几年里,中国投资人对印度的兴趣越来越大,这次峰会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会对印度的投资市场有什么影响吗?

PS:像红杉和Accel一样,印度的大多数VC都是国际风投机构,印度市场是钱还没有进入到风投行业中来,现在才刚刚开始。

在过去10到12年里,美国和印度的风投机构比较关注印度市场,中国的风投资本并不多。现在,中国风投资本的视野已经变了,它会给印度的创业公司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我们还需要观察。

比如说,腾讯投资了Flipkart等公司,我们已经看到结果很不错,印度公司都可以从中国市场获益。接下来几年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现在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程:像刚才各位说的一样,其实我们的资本也是来自美国的LP(有限合伙人),因为他们要把资产进行全球化配置。那我们作为一家在中国市场的VC,为什么要投资印度呢,我们的答案是,我们已经在中国投资了差不多20年,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这是原因之一。

另外,我们投资的公司也在向印度市场扩展,我们仍然是小米最大的股东,还有UC在印度也动作很大,也给了我们另一个原因来到印度。

但我们来到印度,还是觉得印度有自己的发展轨迹,而我们要做的也是和当地的投资人、创业者合作,我们可以把我们在中国市场积累的经验带过来,但说到底还是印度市场,主要还是本地的VC和生态系统,我们最终还是过客。

作者:志象网

本文原创首发于志象网微信公众号(ID:passagegroup)。

志象网,见证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