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117)
卷三(二六)
黄允修云:“无诗转为读书忙。”方子云云:“学荒翻得性灵诗。”刘霞裳云:“读书久觉诗思涩。”余谓此数言,非真读书、真能诗者不能道。
黄允修,清代人,布衣。袁枚弟子。(资料缺)
方正澍,(约公元一七六六年前后在世)一名正添,字子云,安徽歙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中前后在世。国子生。寓居金陵。方正澍学诗于何士客,闭门索句,与袁枚激扬风雅,争长诗坛,于时词客,罕有颉颃。毕沅选《吴会英才集》,以其为第一。有《伴香阁诗》。
刘霞裳,袁枚弟子,容貌俊秀。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无诗转为读书忙。”“学荒翻得性灵诗。”“读书久觉诗思涩。”此三言,袁枚评论说:“非真读书、真能诗者不能道。”袁枚在此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学习现象及观点,即读书与作诗是矛盾的。凡是认真读书做学问者,一般不会写出好诗。可能有不少人觉得这个观点难以接受,并举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反驳。在此,我简单做些分析,算是一家之言。
首先,要弄清“书”与“诗”的区别。这里所说的“书”,指科举考试需要掌握的四书五经,而非诗歌专集。虽然其中包括了《诗经》,但其内容与近体诗还是大相径庭。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句,语出其《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结合上下文来看,本义也是指撰写科举文章,而不是作诗。
其次,读书与作诗相互矛盾的原因在于,书之文章,多为阐明义理,写作方法多以论述文为主,以逻辑思维作基础。而作诗之道,赋比兴为主要手法,以形象思维作基础。长期读书者,写文章一定言之有据、文必成理。而写诗则要求异想天开、推陈出新。两者的写作手法与思维基础几乎无共同之处。虽然宋代不少诗人以文入诗,此为特例,并致诗味大减,难言成功。读书人的理性思维方式,使他们很少为春柳秋叶、晓风残月而有感而赋。诗思涩滞就是必然现象。
再次,古代写文章使用文言文,属于书面语言系统;而诗歌创作则因为尚存早期用于配合演唱的痕迹,故使用口语居多。两者之间的差异,也使长期读书者在作诗时显得语言隔膜。
当然,读书与作诗的矛盾也不是绝对不可调和的。读书知义理,写诗容易以小见大,由诗见理。这也是苏东坡诗的特点之一。当我们弄清了两者间矛盾之处,并将两者融会贯通,一定能够创作出融理于情、寓理于景、化理于歌的绝佳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