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时代1
文/黄 舜
洪流裹挟下的我们生活在现今的中国,几乎所有人都在面对着奔腾不息的洪流,稍有怠慢,便会被打翻在地,倒地后惶然不知所措,因为不明白到底是来自何方的力量带倒了自己。
或许我们中国人自1840年以来就没有真正恢复过自信;或许是快速变化的周遭与陈旧的制度发生了冲突;或许是社会的转型期,民众的价值观真的被扭曲了;或许,那个传说中的中国梦,Ta始终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一【父母的迷惘】
从孩子读书开始的迷惘,不知道如何培养Ta们,连孩子高考都不知道如何判断未来的职业趋势。
最起码的走专业化之路还是博学化之路都有点把不住。
在观念迭代、技术迭代的极为快速的年代,今日的“是”马上会变成明日的“非”,今日闪亮的“成功之道”,转眼就会成为一个“失败的典范”而被列入反面教材。
实在没辙了,父母只能模糊地要求孩子几个基本原则——做一个好人与好孩子为伍、积极认真地治学、锻炼好身体、尊师长、与艺术审美相伴、控制好电子产品的接触量,自我安全保护等等
面对着体制下的教育和无数非体制内的各种光怪陆离的教育机构,家长其实是迷惘的。
至于对未来的规划、治学的方向、从事的职业,则完全无感。
当然,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些都不是事儿,因为他们会认为,这些都太不重要了。
不确定中的迷惘二【医患的迷惘】
人一旦生病,就立马变成弱势群体,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需要照顾,需要治疗,需要更多的关爱。
这应该是全人类人道主义的认知通则。
但在当下的中国,好像并不是这样的。
1制度下的医者
病人一到医院,马上就成为“客户”了,是的,医院的“客户”。
按说,如果病人在医院完全受到客户的“礼遇”也是不错的模式,毕竟你付费购买对等的医疗服务和药品。
然而,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因为专业和资讯的完全不对等,法律和制度选择性缺失,导致在医院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着客户(病人)与销售(医生)之间的博弈,这种博弈的形成是因为患者对医院、医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奈的将信将疑情绪。
按说,患者进入医院,前提就是无条件信任医院及医生,但是,在医疗产业化的大前提下,神圣的医疗行为竟然与医院和医生的切身利益挂钩了。
这种挂钩,后果非常严重,直接导致了医疗行为是否合理客观,会导致各种各样的过度治疗,更有甚者,会出现把小病治大,大病治残治死,导致病家人财两空。
那么这个是医院和医生的本意吗?
并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制度下面,在一种优良的制度下,人人向善;而在一种劣质的制度下,人人将被迫向恶。
中国当下的医生或许是世界上最委屈的群落,他们的父母花了巨大的代价培养他们,他们自己也花了巨大的代价学成一位合格的医生,结果,当上医生以后,他们有着超强的业务能力,却拿着与普通人相差无几的待遇,然后被医院告知,想挣钱吗?
来,按照我们的考评规则——多揽病人多住院,多用设备多开药,这样,大家发财。
至于职业道德、对错、是非、曲直、病家的利益则是另外的概念,重要度排在考评规则之后。
那么医生就会面临这一个严酷的抉择——要么“维护圈内利益,分得利益”,要么“按照职业道德标准,维护病人利益,后果将会是有损圈内利益,被逐出利益共同圈,一无所有”。
结论是:当下产业化的医疗制度、医保制度是合理的吗?
2医疗资源特殊分配下的患者
相对于庞大的中国人口基数,我国的平均医疗资源的拥有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这点非常有限的资源其中的优质资源往往集中在总数不到20个的中心城市。这还没完,这些极为稀少的优质资源又有大部分被分配给了特供阶层,就像特供的无公害食品一样稀缺。
如此,能分配到普通民众患者的医疗资源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样的资源分配背景下,你能有多少选择权和话语权呢?
结论是:当下的资源分配制度和供给侧改革,在医疗行业算可以吗?
按说,结论是不用问号的。
路在脚下 走向何方三【老人的迷惘】
当初你们宣传独生子女的时候,告诉我们,只生一个好,国家会养老。
而今,时过境迁,到了我们需要养老的时间,你们宣传的口径又变成居家养老、以房养老、养老产业化、延迟退休......
我们年轻的时候,历经了新中国最动荡的时代和改革最困难的窗口,我们被上山下乡、被下岗转岗,我们在最需要读书的时候没有课堂,最需要承担为人父母责任的时候,无力托举孩子的梦想,如今需要养老的时候,社会现状却是如此惨淡。
家里的独生的孩子,正在咬牙背负沉重的房贷和养育自己的孩子,他们面临的局面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下需要承担2个孩子的养育,上需要应对双方50多岁的父母4位,4位父母各自的父母,甚至是曾祖辈的老人。
那么这样的倒三角人口结构带来的社会问题,实际是非常危险的。
人口结构问题,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养老问题,主要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再也没有年轻人能够有余力去进行社会责任的承担。
人口红利丧失殆尽,整个社会未富先老。
最先受到冲击的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农村地区,再慢慢延伸到城市和经济繁荣区域,无人能幸免。
无人能幸免的黯淡具体表现为老人很难得到照顾赡养,医疗保健技术性社工稀缺,义工稀缺,体力劳动者稀缺,农业人口稀缺等等,整个社会的服务体系会发生结构性矛盾。
老无所养的问题,实际已经踩到了我们中国人的情感底线了,毕竟,有中华文明以来,我们中国人一直奉行孝道文化,这也是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人性之光。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对自身未来不确定的恐惧之中,我们这个群落,还有啥希望可言,还有啥颜面去对外宣示我们的“中国梦”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