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诗经共读专题

品读《诗经》之《鄘风·柏舟》

2018-08-24  本文已影响46人  砥厉大叔

《鄘风柏舟》讲述的是一个千百年来时有发生的爱情故事,这种剧情狗血的故事至今仍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不时上演。

01

诗中的女子自由恋爱,自己选中了意中人并死心塌地地爱上了那个双髻垂髫的俊美少年。女子的心上人住在河的对岸,但滔滔的河水并不能隔断他们的恋情。那个痴情的小伙子有一只柏木小舟,他划着小舟同心上人约会,或泛舟中流,或逶迤水滨,从流飘荡,好不自在。

但是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很快这样自由自在的恋爱光景就结束了。母亲不同意女子自己的选择,她棒打鸳鸯,要将女子另嫁他乡。至此,剧情达到了高潮。这位忠贞而刚烈的女子向母亲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至死不悔的执着信念。她指天发誓向自己的母亲告白,这个俊美的柏舟少年,是我自己选定的爱侣,即使到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追求。

02

鄘地属于卫国的地盘,这首诗很明显有着“郑卫之音”的风格。诗中的女子对自己母亲的告白,大胆、泼辣、直白,语调激烈地反抗者母亲强加于自身的意志,正是这种风格的鲜明体现。

诗中只有女主人公对自己母亲的告白,没有描述母亲因何理由不同意女子自己选中的意中人,没有关于柏舟少年的任何其他信息。似乎在这个世界上,她不必要向任何人说明她的情况,就是一句话,这个心上人我选定了,他就是我终生的伴侣,到死也不会有所改变。干脆、直白,果断、坚贞!这话语里蕴藏着愤怒,蕴藏着一颗不肯屈服的坚贞之心。然而诗中的女主人公毕竟是一位弱小的女子,尽管有宁死不屈的坚贞,决心用自己的生命与不公的命运抗争,但她的感情仍然是脆弱的。她呼天抢地的请求母亲的体谅,即显露了她的痛苦和哀伤、脆弱和无助。

03

古时候男婚女嫁,都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这种敢爱敢恨的女子自己找婆家的事情,在古代确实是有违礼数和传统习俗的,父母不同意可能性极大。诗中虽然没有说明母亲不同意的理由,但从诗中女子以死抗争的情况来看,母女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当时的人们在官方礼制的许可下仍享有一定的婚恋自由;另一方面礼教已经很普遍地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普通人的生活。所以诗中的女子既可以自行择偶,而同时又受到母亲的制约。当然,这也与两代人之间的择偶观念和生活经验不同有密切的关系。

之前在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恋爱中的小伙子回家向自己的父亲无奈地抱怨:“为什么现在的丈母娘越来越难对付?”父亲自得地看了一眼旁边的母亲,对儿子说:“那是因为她已经上过一次当了!”儿子从母亲略带幽怨的眼神中完全理解了父亲的话。这个段子虽然满是调侃的内容,但也能从侧面将两代人因择偶产生矛盾的原因辨析得明明白白。

04

关于《鄘风·柏舟》说法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我们都知道,《诗经》的作品大部分是没有明确的作者的,但是这首《柏舟》据说是春秋时期卫共伯之妻——卫共姜所作。语出《诗·鄘风·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朱熹《诗集传》也有类似的说法。

卫共伯,名叫卫馀,卫釐候之子,卫武公之兄。是卫国的第10代国君,卫共伯即位后,非常宠幸自己的弟弟卫和(即后来的卫武公),经常赏赐给他丰厚的财物。但是这些赏赐的财物却被卫和用来收买死士,后来卫共伯被卫和收买的死士袭杀在卫釐候的墓道里。卫共伯死后,他的妻子卫共姜发誓永不再嫁。但是她的父母却想剥夺其守义之志,逼迫卫共姜改嫁,于是卫共姜就做了这首诗以表达字坚贞守义誓死不屈的坚决态度。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的故事,但是两个版本都反映了当时的女子反抗强权干预,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