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没有活成别人想要你活成的模样,也没能成为自己。
(1)
这几年,因为工作城市的原因,很少回家,就算过年在家也待不了几天。
本以为这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情,不料竟然投来一些朋友的羡慕眼光,他们说,你不在家工作真好,起码不用活在父母的唠叨之中。
我撇撇嘴回复,现在网络这么普及,电话和视频接通根本花费不了一分钟,说能避开父母的淳淳教导简直不大可能。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这几年确实自由不少,在很多事情上父母只有建议权,决策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其后果自然也失去很多和父母相处的时间。
(2)
我们大多数的人从小都是在父母的期待中成长,也总是踮起脚尖去达成父母的期待。
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似乎是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听过最多的一个词语,我们从小就背负着读书改变命运的使命,好的学习成绩是衡量我们唯一的标准。
在学校有老师的期望,回到家有父母的期待,每天活在别人的目光之中,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寥寥无几。
期望是一个牢笼,它可能是无止境的,满足了一个小学,还有下一个初中,然后还有高中。
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你一步步的按着既定的轨迹行走,彷佛收获了一些东西,更多是丢掉了一些原本属于自己个性的东西。
(3)
好不容易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挣脱学校的牢笼,步入期待已久的社会。
你想做一个情商高、圆滑的人,受别人欢迎,为他人担心,笑着让每个人都满意。
可是工作几年之后,你发现你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领导对你的期许,你努力完成,同事的负面情绪,你也尽心化解,工作不该有的情绪,你自己调节。
你从学校过度到社会,自以为可以成为真正的自己,可是牵绊的东西始终还在牵绊。
很多时候,你并不是为自己而活,好比微信朋友圈里的动态,那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他最丰满的世界。
凌晨加班之后回出租屋的路上,你屏蔽掉了所有和工作相关的同事,发了一条为梦想永不放弃的动态,很多人点赞,但没有人懂得你此刻的心情。
因为你虽然做了一份光鲜体面的工作,并且看起来每天都在为此努力,但这并不是你想要的认可,你要的不过是更多属于自己的私人生活时间。
(4)
从小受父母的期待成长,读书时在老师的期望中学习,工作之后又要应对领导对你的期许。
时刻让自己活得就像个小太阳,温暖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总是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你活的如此用力,并且还不开心的原因。
从小到大,你背负着太多不应该背负的东西,有些人一生也是如此,有些人终究学会放弃,还有些人再也没有机会去选择任何一种可能性。
最近一直在看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同样也把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句话送给你: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