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旅游旅行·在路上

敦煌问题初探二

2017-03-15  本文已影响15人  老易之人

敦煌历史地位的变迁——两汉及南北朝时期

敦煌的盛衰与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营系为一体。

新疆的地理:新疆境内东西向有三座山脉,北部为阿尔泰山,中部是天山,南部为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为准格尔盆地,天山和昆仑山之间为塔里木盆地。以天山为界分南北疆。北疆以北至北冰洋,为西伯利亚平原,北冰洋的湿冷空气可以通过阿尔泰山山口进入准格尔盆地,故北疆气候湿润,为良好的牧场。南疆南受青藏高原阻隔,印度洋的湿润空气不得进入,北受天山的阻隔,北冰洋的湿润空气也进不来。故南疆是世界上最为干旱的沙漠。南、北部山区上的积雪在夏季融化,形成河流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造成若干绿洲。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边缘通过点式的绿洲形成交通线,是为丝绸之路南北道。北道自玉门关始,经吐鲁番、库车、轮台、阿克苏到喀什,从喀什越葱岭至西亚。南道自阳关始,经楼兰、和阗到莎车,从莎车向西南翻越兴都库什山进入克什米尔,通印度。(另有一说,出玉门关至哈密,取道伊吾至伊犁,向西过葱岭至哈萨克草原为北道,以下为中道和南道。此说不常用。)

无论哪条道路,均在敦煌汇集为一点。敦煌因此设立,也因此繁荣,最后也随西域的没落而衰败。

汉代:

汉武帝之前,河西走廊地区由匈奴占据,祁连山北坡为匈奴右贤王的放牧地。南疆先由大月氏占据,后被赶走,迁徙到中亚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地区。西域诸国遂向匈奴臣服。

这时的汉帝国并不清楚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如此的不利,但从秦开始,中原的农耕民对与北方的游牧民的交往中,总是感到很压抑。原因很简单,在右北平来抢他们的是匈奴人,在大同又是匈奴人,在河套平原他们面临的侵略者还是来自匈奴。这无论如何都让人感到沮丧,似乎匈奴人是他们摆脱不掉的噩梦。想去主动打匈奴,进了草原非但找不到人,连路也没有,在草原上走了好几天,像没动地方一样,除了太阳在动周围的景致没有丝毫变化。而匈奴人则愉快的多。在大兴安岭他们对付的是东胡人,在阴山以南打击的是汉人,在河西走廊他们将月氏人赶走,在西域的对手换成了乌孙人,在阿尔泰山以西匈奴人又和康居人打交道,而再往西,在咸海附近和匈奴人对抗的变成了奄蔡人。匈奴人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剂一下心情,这总是让人舒心的,更何况这些人对匈奴而言都是可以随时拉过来宰两只改善一下生活的羔羊。在与周边世界多元的对抗中,匈奴人的眼界显然比汉人要开阔的多。

汉武帝继位后,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13年后,张骞回到汉武帝身边,当初的使命彻底失败了,但是在使命之外,张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带回的关于西域的地理信息打开了汉帝国的眼界,使汉帝国确定了向西发展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也被随后的历朝所奉行。

张骞返回长安的第二年,汉帝国兵发河西走廊。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占领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即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这是敦煌第一次以独立的行政机构出现在史书上。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注】这次看到的汉长城遗址是玉门关外通往罗布泊的部分,而非玉门关本身的关墙。

终两汉,北疆通过与乌孙的和亲,维持着时亲时疏的关系。南疆则与匈奴反复争夺,断断续续的维持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而敦煌始终作为汉帝国经略西域的门户。盛时为维持西域统治的后勤基地,衰时为抵挡关外游牧民族的桥头堡。而在敦煌设郡的这个行为,体现了汉帝国向西域发展的张力。因为从地理位置上看,阳关、玉门关设置在河西走廊末端喇叭口的外侧,本身并不是关隘的理想建造地。在此设关隘纯粹是为了减少进入沙漠之前的消耗,其目的是向外的。如果是为了防御,则明代设置的嘉峪关是理想的位置,其位于河西走廊末端喇叭口的起点,是防御断面最小的位置。嘉峪关至玉门关距离300公里,如从嘉峪关出西域,则未近沙漠而盛气已衰。

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暠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十六国时期,中原动乱,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硕学宿儒和百姓逃往河西避难,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凉州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敦煌不但成为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

北魏统一北朝后,在西域地区和柔然、吐谷浑等争夺控制权。北魏拓跋氏、柔然、吐谷浑等均发源于鲜卑,不同部落而已。由此可见游牧民族迁徙范围之广泛,吐谷浑盛时主要势力在青藏高原上,柔然盛时其势力在贝加尔湖附近。最后,西域被发源于阿尔泰山的突厥人占领,这时已是隋初。

这一时期的大事就是敦煌莫高窟的开凿。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这一年中国北方是十六国时期,并行的政权有前燕、前秦、前凉、代。南方为东晋海西公司马奕太和元年。

【注】西晋之后,中国北方虽处于十六国时期,但偏踞西北的前凉张氏割据政权仍积极经略西域,使西域一度前曾成为前凉版图之一部分。前凉疆域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大国。这一段历史时期,在西域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就全国而言,前凉经略西域史是中国西北边疆史的一部分,它为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乃之民族大融合有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

301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课农桑、立学校,多所建树。又铸五铢钱,全境通行。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拒守凉州,使用司马邺(晋愍帝)的建兴年号,成为割据政权。 320年,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彻底成为独立政权。 345年,张骏称凉王,都姑臧,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以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

张氏虽接受东晋封号,但与建康相隔万里,实际上也是一个割据政权。前凉先后打退了刘曜石虎的进攻,又西越流沙,攻打龟兹,西城诸国先后归附。然后击败了伊吾戊己校尉赵贞,在其地设立高昌郡,控制了从陇西到西域的广大地区。。

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时期,前凉极盛。353年张重华病死,宗室内乱不止,国势大衰。 前凉极盛之时,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载“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张天锡时已失去甘肃南部。 376年前秦天王苻坚进攻,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立国七十六年(301年—376年)

佛教在这个时期能在中国范围传播发展,也非偶然。两汉以来,中国境内主流学术思想是儒家,但经过汉末三国的丧乱,儒家的信仰已频于破产,曹操就公然喊出“唯才是举”,变两汉的察举制为九品中正制,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抛在脑后,竟然大获成功。这对于传统儒士打击很大,一时找不到道德标准了。到两晋时期,社会上主流的信仰是五斗米教,即是道教的前身。【注】天师道由道教创始人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老子想尔注》,为后期道教发展打下了基础。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革教团。曹操降张鲁后,张鲁家族及其大批教民被迫北迁长安、洛阳、邺城三辅之地,五斗米道也由巴蜀、汉中一带向北方及江南广大地域流传,并获得了很大发展。东晋时,五斗米道不仅拥有广大下层民众,而且得到了上层豪门士族的崇奉,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五斗米道世家,如琅琊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并将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这时的世家子弟们多将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一个“之”字以彰显自己的信仰,如王羲之、祖冲之等,说明在东晋,五斗米教的信仰还是很让人自豪的。当时中国北方面对胡人大规模的入侵,中原以夷凌夏、礼崩乐坏,正是思想混乱之秋,五斗米教发源于本土,比起佛教来,近水楼台,趁势而兴。

前凉是汉人的政权,黄河流域不及南逃又不愿与北方胡人合作的儒学之士,大半避难至河西走廊地区。彷徨间佛教的僧侣出现在敦煌。一来在动乱的年代佛教思想很能感化人心,二来应了那句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佛教的思想和中原传统文化完全不同,一下子抓住了这些落魄文士的心。故此时在敦煌出现开窟礼佛的盛事正得其时。西域来的僧侣们从东汉初年便一直等候的的机会终于到来,各高僧南北齐出,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完成其弘扬佛法的使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