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老师的“哲学+”——工具02(续2)

2017-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山丘三
图片取自网络
本文承接上文http://www.jianshu.com/p/a21af4dd48e7

3

From,优势整合
乍一看,有点犯迷糊,From的意思是指是从哪个地方来(A点),怎么到了这里就变成了优势整合了呢?在《永澄:如何用“哲学+”问题形成个人发展框架?-02》(http://mp.weixin.qq.com/s/2-nN-UxxUrtIokl4d5Cuig)中,永澄老师将其解释为“‘现在’和‘过去’之间链接的中断”,其本质是个人对于未来的迷茫以及无力感。这在很深层度上已经和哲学挂上了勾了,再深入下去可以延展出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比如说人是如何而来、任务是什么等等。我们在这里试探性讨论更为浅层次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方法,永澄老师提出了“回顾”这一方法解决这一个问题:你能回顾多远,就能往未来看多远。能回顾一年之内我们做了什么,跳了哪些坑,就能看到未来一年内的视野,做好一年的规划。回顾五年就能做好五年后的规划 ,看到十年前,就能做好十年后的规划,以此类推。对于这句话,我还没有实践上的体验,感觉上是反直觉的,可能反直觉的道理更接近真理吧,所以还需要在今后生活中多留意和体验。
不过,优势整合这个理论可以与先前所说的“心理场”发生联系:过去发生了那些事情、认识了哪些人、到过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与他们发生了怎么样的联系、调用了哪些资源、解决了哪些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所有经历的综合。对于过往的探索和梳理,就是对自己的优势、资源等进行梳理和整合,对于历史的复盘。

图片取自易仁永澄IP

4

To,价值选择
从字面上看,To是去哪里,你要到哪个地方。似乎我们很容易就能表述出我们的目的,比如我要去北京,我就买好去北京的机票或火车票;我要做好某件事情,我就树立好一个小目标。。。这在具有很强目标性、确定性人身上,就能清晰体现出他们的思路,但是毕竟这个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定力,尤其是我们还要克服信息碎片化社会给我们获取认知和集中注意力方面带来的困扰。
在一些目标不明确者的身上,很容易看到这么一点:可能确定的任务是这样,在执行之中走到一半,就立马改变了主意要设立另外一个目标了。存在这种情况,有部分是因为没有遵从内心(Follow You Heart),还有就是目标不是很明确,认知紧张、如同走到了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中,迷失了方向,内心又对未知存在这恐惧,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举步维艰。
拉回到我们的主题,“价值选择”中,“价”是你对于你所设定的标准、目标的重要性估值、对于关注内心的人,可能自己对于家人、社会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更为重视,估值高;对于关注外在的人,个人对于物质感受可能会敏感一些。“值”是自己与估值的匹配性、耦合性程度的估量。但“价值”这个东西,“需要自己去澄清,否则就会随波逐流,不知道拍在哪里的沙滩上了。”
说到这里,论述中又出现了一个概念,叫“价值导向”。根据“黄金思维圈”的原理,What-How-Why,To指向的是Why这个价值层面,但如果不注重How就容易陷入What的层面去,过分关注事情的细枝末节而不能自拔。想一想,自己在实践中,是否很多时候都冷不防地陷入了这个问题。
选择,是一门需要穷尽一生来做的功课。在现代信息社会,选择的可能已经空前爆炸,眼前的路也不仅仅是三四条,而是蛛丝密布、密密麻麻、盘根错节。可能你前一秒就已经选择完,下一秒就是另外一个选择了。做好选择,需要知识储备、决策能力、判断能力、觉察状态等等。价值是具有累积效应的,越在“价”上积累,“值”的指数就会越高,也就更容易找到正确的人生出口。想想曾经做过的判断,甚至将决策选择权拱手让给别人就觉得扼腕,人生不仅仅要有智慧,也要有勇气。
还需要注意的是,To所到达的终点可能会是你意料之外的目的地,这也是我们所讲的,机会可能以一种很丑陋的面目呈现在你的面前。但很多人会纠结于一个问题:我如果以前怎么样\如果我选择那样\如果我知道我应该干什么等等,我就会如何。这种问题,都是建立在没有原因作为基础的海市蜃楼之上,属于因果倒置的假设方向都是自己实地走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想出来的,这点上,很是值得自己惊醒。
最后,To的能力和想象力、观察力(这点是我自己加入的)有直接关系。是你对于现在事物所观察的呈现、抽象想象与它未来会发生得如何,通过假设、规划、推演、归纳等步骤得来的。在“它的样子”和“它应该的样子”之间探索过程中,需要自己一步步走过去,边走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这不是一开始就能得到的能力,需要探索、体验、优化等,这种能力越早越好。所以说为什么大人不能断了小孩子自我探知的能力,这就明朗了。

5

How to,路径选择
如果说条条大路罗马,那么如何去就成为了一个必要的选择。永澄老师介绍GROW中的Option、黄金思维圈中的How路径选择,可以联系这两个模式来展开。这里就不再赘述。
可以确定的是,在去往人生的每一个山头上,可能会有很多条路,但是并不是每一条路都是相同的。我也曾经在走过这样的一条羊肠小道:在以前的意识中,我把努力当成了提升自我的充分条件,却没有意识到这只是必要条件。于是,在路径选择之上,我选择了一条蜿蜒之路。只是低头看书,没想过抬头看路;只想过理论如何,没考虑实践应怎样;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没有设身处地地想想对方的感受。。。这样直接的结果就是走弯路。
如何走?应该采取联机模式,让众人的信息在你的头脑中发酵产生化学反应;应待在信息时代的风口感受时代力量,让风把你吹起来,而不是踯躅前行;应该不断将知识结为晶体,而不是等靠要。现在的时代与以往的时代不一样了,就是迭代的速度加快,是不是我应该试着去掌握底层思维,也就是本质思维而不要一味地去做多,这样才会更有利于自己发展。在实践中得真知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