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散文读书

无需书香进校园

2018-05-13  本文已影响569人  语文教学资源网一胡应

            最美不过四月天!

无需书香进校园

        人间向暖,山青水碧;草长莺飞,天高云逸,何况还有读书节。

无需书香进校园

        关于读书,学校自然是主阵地;其实也不一定。记得2016年《人民日报》发起“23页第4行”的悦读拍摄与分享,仅一天的点击率就超过八千万,堪称社会阅读行为的经典。后来的这几年,每逢四月,各地区纷纷下发文件,拉横幅、搞宣传,鼓励全民阅读,还要让书香进校园;为了校园的读书问题,煞费苦心,最终竟也能弄得热火朝天!

无需书香进校园

          讲到“书香进校园”,似乎大家都耳熟能详,听得多了自然也就喜闻乐见。顾名思义,“书香”,即书中的香气,正所谓“腹有读书气自华”,代指读书使人思维缜密,心静而致远。“校园”则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所有场所,一般指学校取得使用权限的有效区域。那么什么是“书香校园”呢?这应该是个新词汇,因为《词源》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均找不到相关的注解,甚至连互联网上也没有比较完整的论述,倒是可以从各大媒体或者教育网站上搜索到许多的报道与新闻信息,诸如某某省开展了“共读一本书,让书香走进校园”系列活动,某某学校着力打造书香校园,如今已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就麻烦了,既然没有理论可以参考,有些学校在接到上级相关的活动要求或者是出于本身管理的自觉,也想搞搞这种活动,就只能另求他途。一种方法是从身边的教师闲谈中找到线索:“我们学校把图书摆在走廊上,还摆放在楼梯间,剩下的塞进各班教室,此谓三个三分之一”;或者可以听听家长的意见:“我家那孩子在某某学校读书,他上星期参加书香进校园读书竞赛活动拿了冠军”。蓦一听,有道理,正能量都溢进社会了;但细一想,有问题,哪里有问题呢?

无需书香进校园

        我们首先假定“书香进校园”这个说法是合乎逻辑的,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书香校园呢?老师学生共读之处吗?可学校本来就是阅读习德、书香满园的地方呀?难不成办学还有其它目的?那是什么目的呢?如果这些都不存在,显然“书香校园”就成了伪命题;既然“校园”的内涵已经包括了“书香”这个意项,所有的校园都应该是充满书香的,那干嘛还需要去外面引进、还大力建设呢?由此看来,所谓的“让书香进校园”,正如“让菜香进厨房”般不靠谱,比“灵魂出窍”还荒谬!

无需书香进校园

        换个角度,如果今天的校园确实需要用推进阅读的方法来打造书香,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之前的很多学校里的师生已经是不读书了的?”这将推导出更多的问题来:是无书可读还是无读书之地?是教师不让读还是学生自己不愿读?如果学生不愿读就不读,那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是无书可读或若无读书之地,则直接指向了“普九验收”、“均衡发展”甚至“普十五工作”这些国检也存在盲区,是谁在弄虚作假?又如何处理和补救?这样追问下去,你会发现无论作出怎样的论断,都将是对之前教育工作成果的责难甚至是全盘推翻。试想:一个学校,不以读书为核心,何以立德树人?用口号来鼓吹吗?还是用劳动去改造?一个教师,不以读书为示范,何以培育学生?用考试的分数来诱导?还是用权威来逼迫?一个学生,不以读书为目的,何以树形思辨?没有知识的积累,不以前贤的理论作支撑,一切都靠亲身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必然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跌跌撞撞,最终头破血流。当有一天,长大的孩子反观自己的成人之路,竟咎于教育的归因,他是否也需要申请个“国家赔偿”?但该由谁来为这些赔偿买单呢?

无需书香进校园

        如果上面的任何一个假设成立,书香确实曾经“离家出走”,那么,如今“让书香回到校园”也尚在情理之中:学校需要回归教育的原点——读书以明智,以习德,最终塑造人格,心灵向善。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走点弯路,其实也无可厚非,但必须杜绝功利与敷衍:就怕四月书香之风吹过,那些摆在走廊上、图书角里的书籍,除了值日的学生偶尔去拍拍灰尘,从此便无人问津,大抵是要等到放假时管理员才去下架了。闲置久放的书本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如何能掩盖校园人心的躁动?而缺乏深度阅读的思考终将导演肤浅的言行,简单粗暴的交往油然而生,轻浮的生活循环往复,自然就孕育了如今人人自危的社会!

无需书香进校园

        显而易见,读书应当成为所有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并不包括那些碎片化的浅阅读,比如朋友圈中的一段新闻的分享或者公众号中的一碗心灵的鸡汤,深度的阅读更提倡去读整本的书,而这些,在家庭教育甚至是学校教育中,都体现出明显的短板:正如莫言所说,要求孩子读书的人不读书,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哀!

无需书香进校园

        据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年阅读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民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以色列仅450万的人口中,超过100万人持有借书证,其结果是:只占世界人口0.2%的犹太人获得了29%的诺贝尔奖。如果你对此心存怀疑,那么我们再来看另一项严谨的数据:德国人均书店密度世界最高,平均每1.7万人就拥有一家图书馆;飞往柏林的飞机上通常会放一本《Time Out》旅游丛书以说服游客:“把你的电子阅读器留在飞机上吧,因为柏林塞满了印刷书。”走在德国的大街上,无论是白发老者,还是举止优雅的俊男靓女,甚至是五大三粗的民工,他们的腋下总夹着一本书,在公园或者公交站台,只要坐下,便可打开书看;所以中国的大街上跑着很多德国生产的汽车,也就不足为奇:深度的阅读总让知识上升到思考,然后化生创新和科技。

无需书香进校园

        中国直到2015年,人均阅读量已仅为4.58本,还包括师生使用的教材辅助用书,如果除掉这些教辅资料,平均每人一年读书居然不到1本!最可悲的是,我们开着德国进口的汽车,拿着美国发明的“苹果”,甚至坐着日本生产的马桶,竟还可以自豪地向身边人炫耀:看我多富,买得起这么好的东西!这让你不由得想起胡适先生当年的那句话:“中国人苦难的命运,一是因为贫穷,二是因为无知!”如果我们今天已经不再贫穷,那么如何摆脱无知,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提倡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

无需书香进校园

        读书,是全世界的共识,更攸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当书房搬离了我们的家园,当麻将之声淹没了朗读之乐,当书籍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当满街的银楼数量大大超过书店,民族文化复兴之路势必越走越窄,容易健忘的中国人凭借什么去“振兴中华”?又何以承受得了“再创盛世”的重任?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意志的根基;但读书氛围的营造绝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发动全民阅读,需要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四位一体,需要教师、家长、学生齐心协力,知行合一;无论是哪一种身份,哪一个站位,都应统一认识:读书是一切行动的因,是一辈子的事情;读书活动是在全民阅读基础上,瓜熟蒂落后的果;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是,无论活动还是竞赛,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不再让那种一年仅有一次的刻意做作,那些锣鼓喧天的伪宣传,扭曲了纯洁的读书节,玷污了美好的四月天!

无需书香进校园

        智慧中国,全民阅读,校园本来有书香,何需书香进校园?

今天,你读书了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