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文化主题四     走进芦荡荡,感受沙家浜

2018-08-31  本文已影响122人  77纪晓静

八月十一号,我和儿子随着邓老师进行樊登读书会第四次线下走读常熟活动。

虞山文化主题四     走进芦荡荡,感受沙家浜 虞山文化主题四     走进芦荡荡,感受沙家浜 虞山文化主题四     走进芦荡荡,感受沙家浜

随着邓老师走进沙家浜风景区, 我立马感觉到水乡的明确含义,这里的地名多以塘 '湾 '泾 '浜来命名,浜者小河也,比浜大又比湖叫做荡  ,邓老师说沙家浜原来叫芦荡,还有一个名字叫横泾。无论怎么变都离不开水。在《东进桥》上,邓老师告诉我们1931年11月13日,侵华日军沿长江登陆常熟,对常熟也进行了烧杀抢掠……现在每年的11月13号常熟上空都会拉响警报,警钟长鸣,提醒大家勿忘国耻!接着邓老师指向一处告诉我们那里面就有芦苇迷宫,我依言极目远眺,目之所及波光粼粼下是摇曳生姿的芦笋,相比于小麦与水稻的精耕细作,这种水生植物接近原始与野性,它更属于天空与心灵,无边无际的绿色,让我整个人都浸透在这绿色里,仿佛我的心都融化在这绿色里,如此的高温天气我不尽感到了丝丝清凉!也感觉到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多么幸福!

虞山文化主题四     走进芦荡荡,感受沙家浜

在国家著名的雕塑家叶毓山大型雕塑作品《沙家浜》前(叶先生1962年完成第一座《毛主席全身雕像》),邓老师讲了著名京剧《沙家浜》创作演变。

1 刘飞,刘飞革命回忆录《火种》,其中有《阳澄湖畔》,刘飞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上马拿得起大刀,杀得了敌人;下马拿得起笔杆,写得出文章!

2 崔左夫 他是一名记者,曾经在沙家浜实地体验,住了大半年。1957年写出了报告文学《血染的姓名》。

3文牧 当年上海沪剧团亲访新世军老战士和当年的地下党同志,由剧作家文牧执笔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

4汪曾祺 1964年1月沪剧《芦荡火种》进京公演受到中史领导的好评,北京京剧团组建创作班子由作家汪增祺执笔改编为京剧《芦荡火种》。该剧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是常熟县的一个联络站。联络员阿庆嫂,以开茶馆为掩护,保护新四军留下的伤病员,并与伪“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巧妙周旋,最后与新四军主力配合,将胡传魁、刁德一及日军黑田等一网打尽,沙家浜又竖起红旗。

5毛泽东 毛主席在看了《芦荡火种》后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于是经毛主席提议,正式改名为《沙家浜》。

今天我才知道京剧《沙家浜》的前世今生是这样演变出来的!

我们走过红石村,往横泾老街时经过隐湖长廊,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明末清初著名出版家,藏书家毛晋的故事。毛晋生于1599年,卒于1659年,晚年号隐湖,沙家浜毛家宅基人。毛晋建有汲古阁,目耕楼,藏书八万四千多册。

虞山文化主题四     走进芦荡荡,感受沙家浜

几乎每个藏书家都是书痴。他们的背后都有许多许多得书失书的传奇,毛晋亦然。  为宋本《姚少监诗集》,毛晋“广搜博访十有余年”,可谓“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崇祯十五年秋,毛晋在一个收废换糖的担子上见到了这本书。这本他苦苦寻觅的书竟然被人当作废纸换了巴掌大一块麦芽糖。毛晋意外得书,大喜过望,“击节欣赏三日夜”。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毛家刻书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常常赔进家产,他先后卖田近千亩,坚持刻书事业,他刻书之多,质量之好,空前绝后。他印刷用纸十分考究,专门到江西订做,薄的叫“毛太纸”,厚的叫“毛边纸”。我们现在学习书法的孩子还在用这样的纸。历史的车轮一直向前,当年风云雄霸的、富甲一方的、权重朝野的人物都会像车轮下的尘土随风而逝。而像毛晋这样对文化做过居大贡献的人会被后世一代代口耳相传。

虞山文化主题四     走进芦荡荡,感受沙家浜 虞山文化主题四     走进芦荡荡,感受沙家浜

课程结束在孩子们最喜欢的湿地自然学校,在观鸟台上,孩子们兴奋的拿起胸前的望远镜到处搜索。儿子因为下午有围棋课,不得不离开,反复叮嘱我陪他下次来痛快玩一天!

每次走读都有满满的收获,非常感恩,期待九月八号的燕园再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