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智慧 | 立冬的调理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黄帝内经》
立冬是冬三月开始的第一个节气,冬天是万物闭藏、阳气蛰伏的季节,要保持睡眠充足,多晒太阳,现在开始收敛心神、养精蓄锐,虚者补之、寒者温之,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伤及肾脏。
立冬就是养肾的黄金期,古人说“冬不藏精,春必温病,肾者精之处也”,养精主要靠补肾。肾脏在冬天储备的肾精就好比身体的蓄电池,如果肾精不足,不但会人老珠黄,而且供给来年春天生发的阳气也会不足,分享几个最适合这个节气养肾藏精、养护阳气的方法:
1、吃板栗
药王孙思邈称它为“肾之果”。立冬时,秋燥还没有完全消,不能马上大补,古人说“冬食种子”,板栗很特别,它既是种子也是果实,有秋天收敛的能量,也有春天生发的力量。入肾经,只补不泄。古人每天嚼几颗生栗子来补肾气,而糖炒栗子很适合初冬吃,既养肾气,又可以滋阴来对付燥气。
2、黄精肉苁蓉煮水
《本草汇言》“肉苁蓉,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滑而不泻”。
肉苁蓉补肾阳、黄精补肾阴,它们搭配在一起,阴平阳秘,是最具默契的搭档,既不会让我们补的不舒服,而且会晚上睡得香,白天精神好。
3、甘蔗水
四节甘蔗十字切开,老话说“冬吃甘蔗胜过参”,青皮甘蔗偏凉、清内火,适合有内热的人;紫皮甘蔗偏温、适合有虚寒的人。甘蔗皮上的白霜不要去掉,可入药,对女性有益。山药去皮切块,健脾养胃;六颗红枣去核,补气血;3-4片黄芪,补气养阳;一小把枸杞补肝肾;加入适量清水,炖煮半小时。冬季健脾养血、生津润燥。甘蔗是水果中种含铁元素的冠军,冬季吃甘蔗补血又养颜。
4、脚底疏通
晚上九点用吴茱萸煮水泡脚,可以养肾气,吴茱萸3克、艾叶3克、老姜3-4片、花椒适量。涌泉穴是补肾的关键穴位,泡脚后可以左右脚底涌泉穴各揉五分钟,肾精走脚底,冬季要多刮一刮脚底,肾经不通就会感到痛感很强。太溪是肾经的原穴,每天各揉五分钟,也可以从上到下推2-3分钟。
养护阳气立冬就是关键期,从现在开始既要藏阳,也不能轻易的扰动阳气,这样我们不但有足够的正气去抵御冬天的寒邪,也能让来年春天的阳气更好的生发。
4、喝红参水
红参2-3片、麦冬3克、石斛3克。
红参,别名熟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入心、肺、脾经。冬季气血收敛,需要温补而非清补,红参性温而不燥。
一年当中有三个日子最适合喝红参水——立冬、冬至、除夕,立冬是阳气开始向下潜藏的日子,此时要补气i、收敛,红参补气护阳,能帮助我们把浮散在身体各处的阳气收敛起来,向下沉降,收固成元阳。冬至是一年最大的阴阳交接时刻,阳气降极而升。人体的下焦阳多则动,容易心浮动欲、精气外泄;此时需要固补元气,能让阳气更深度地封藏收敛,不受外界动荡的扰乱。除夕为新旧年交替,是从阴转阳的重大日子。春气转温,阳气生发,冬天没有收藏好的人容易阳根不稳,体虚之人这时更是虚上加虚。除夕就是祛除一年不正之气,补足正气。
5、晒太阳
补阳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晒太阳,古人有负日之暄的做法,就是在冬晴的时候做个太阳灸,中午12点左右站在阳光中,晒一晒后劲的风池穴和头顶的百会穴10-15分钟。
6、睡眠
睡眠是阳气的归根,归根就是藏精。早睡养阳气,可以让阳气更好的闭藏;晚起固阴精,可以避免寒邪伤及阳气。冬天睡觉不能蜷缩着身体,这样不利于气血的流通,舒展四肢是睡眠中最好的暖身养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