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玩出名堂:为什么国内高校竞相开设电竞专业?
11月3日韩国仁川,来自中国的IG战队在英雄联盟S8全球总决赛中勇夺冠军,将象征该项目顶级荣誉的召唤师奖杯带回了中国。
数据显示,10月1日至11月3日,英雄联盟S8全球总决赛观赛人次突破2亿,在IG战队获得冠军后,包含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也在第一时间跟进报道,相关词条更是连续多天霸占热搜榜单。单就这一项赛事而言,IG夺冠不只是电竞迷们的狂欢,更是一夜之间引燃了互联网;在引发如此多关注的背后,也能体现出现在电竞产业规模之大,渗透性之强。
据央视新闻报道,《2018电子竞技产业报告(赛事篇)》显示,我国电竞产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2018年,预计产业规模突破880亿元。而据《2018年中国电竞运动行业发展报告》,2017年,中国电竞用户规模便已突破2.5亿人(电竞用户的多数人都是收看相关比赛的观众)今年,电竞用户有望突破3亿人。
经过长年的发展,电竞产业链已经从最早的“游戏开发商——用户”的简单链条,逐渐发展为从“源头的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到内容输出的赛事策划、直播,再到末端消费用户的”完整生态体系。
区别于我们常说的“玩游戏”,电子竞技拥有更强的竞技性,电竞选手由于要经受长时间的系统性训练,遵循着专业赛事规则以及体育竞技精神,与传统项目的体育运动员别无二致。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将电子竞技列为第99个正式体育竞赛项;2016年9月30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高等职业学校拟招生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增补“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为正式专业。
截至2018年8月,全国共有22所高校开设电竞专业,其中不乏中国传媒大学、中传南广学院这样的教育部直属院校。由于电竞选手的黄金年龄大多在16-22岁之间,与高校学习时间重合不长;因此,区别于传统运动员的培养,高校电竞专业更多的目的不是培养职业电竞运动员,而是培养出更多的游戏数据分析师、专业的电竞赛事解说、赛事运营策划等电竞从业者。随着电竞热度的逐渐升温,专业度、系统性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会相应增加,这也给高校的电竞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互联网的普及,电竞用户呈现出爆发增长的趋势,加之电竞赛事夺冠引发的互联网热度,逐渐改变了人们对游戏“玩物丧志”、“不务正业”的刻板印象;而随着各大高校竞相开设电竞相关专业,进行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我们可以放眼展望,未来的莘莘学子,在课堂上也可以玩出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