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负累与自由空间

2019-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凌越_a353

当今时代,我们在讨论一个职业的时候,自然不会忘记配套的所谓“职业道德”。当一个人有失职行为,社会舆论便用相关与法律不同的方式——道德评判,对个人的行为或集体的行为进行审判,这审判给“在其位”者一定的威慑和约束。在今天,身为教师中的一员,我自然感受到这个“位”带来的“职”,以及在道德审判下的个人行为的约束。

这是不可或缺的。

没有笼头的马会肆意狂奔,没有刹车的车辆是危险的。道德约束之于任何人、任何职业的约束力是为了能够使个体乃至集体有序行进,而不会发生意外的甚至危险的情况。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也应当“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这些无可厚非的。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是“花匠”,不是简简单单的施肥、除虫和灌溉,而是用知识和情感去慢慢浸染,使每一个个体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生存能力的独立自由的人。知识是往圣的遗留,是现时的开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更远的远方。而情感,虽然个体之人截然不同,这其中包括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等,但教师之于学生,犹如长者之于后来者,有哺育、教化的职能,所以在日常教育中当以理解之心去关注学生,以包容之心去体谅学生,以责任之心去匡正学生。中国古法“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今天又有所谓的“爱的教育”,其实在手段一方,也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该夸则夸,该罚则罚,自不会因着所谓的爱而毫无原则的一味包容,这方面的反例看时下我们的一些家长即可以明白。

职业道德是职业之轨道,还不是负累。今天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由得让人想起近来师生矛盾的频发,每每这类事例发生,不少人心寒,不少人唏嘘,不少人斥责。舆论的混乱着实让人困惑,今天的教师在“法定”重压下背负的更多或许是来自这群不明者、爱护子女者的掣肘。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俗语内涵是绝然不同于“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有的人一边骂一边又把孩子送到学校,这是极其混蛋的行为。简而言之,语言暴力大多数时候是脱口而出的,因为只要掌握好力度便不必有任何责任。教师被杀也许是“教师的过错”,孩子殴打教师也许是“老师先动的手”,计较起来,本着关爱学生的原则,自然所有的起因源于师,所有的责任结于师。甚而不知是让“鬼推磨”的物什起了作用,还是什么“裙带关系”发挥了特效,对于“未成年者”“酌情处理”。可是只要有了所谓的“害群之马”,便认定这群马都不是好东西,也自然而然认定前面的“酌情”是有道理的。舆论像蚊虫的叮咬,虽不致命,却是极其令人厌恶的,非得伸手打杀几个才能解决心头的不快。

这是教师的负累。

可教师不是为了解决负累而存在的,在面向教育的时候,自己身正言明即不必去管顾愚众的言论,把自己解放出来是为了不走往来的“压迫”老路。但是舆论中那些真正关心教育者,思而后言者,是需要我们重视的。我们不完美,也需要有人同行共进,去造就相对成功的教育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