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敬梓《儒林外史》
好的作品必是反应了某一时期真实的社会现象的,再一次读完《儒林外史》的感觉很不一样。
第一遍是不求甚解地看,除了<王冕学画>和<范进中举>是课本上学过的,所以印象深刻些,其它的都只是一个草草的影子。因为它的叙事方式实在毫无章法,初步只能理解到是一个人认识了另一个人,然后就笔锋一转,开始着墨讲‘另一个人’了,讲着讲着,‘另一个人’再认识了其他人,然后又讲起了其他人,像一条长长路上的赶路行人一样,没有固定的某一个人,也没有一般故事里的特定主人公。
但是它也不是独立的单元故事,读到四分之三的时候,曾经出场过的人会再间杂出场。第二遍读的时候读地细些,直到读完的时候总算了解了这一系列故事。结尾‘神宗帝下诏旌贤,柳尚书奉旨承祭’这总结似的一篇,好似四处飘散的蒲公英,终于被收了回来。
这本书更像一副世相图,人生百态,千百副模样嘴脸。有了对比,一些人的面目可憎,才愈是托出‘高山仰止’的难能可贵。
其中有几个人是让我不得不讲讲的:
1.娄家三公子、四公子
他们二人出身富贵,却难得的待人亲善。品行正直,求贤若渴,然而所访非人,一来二去被折腾地心灰意冷。在古代,有人终生怀才不遇,有人遇人不淑,有人骗吃骗喝却顺风顺水。
2. 匡超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的很像前期的匡超人,寒窗苦读,不过仅仅四个字,而日复一日的坚持,挑灯夜读,对学识的欲望,却也不是谁轻易就能办到的。曾经一度让我也有了想苦读圣贤书的感觉。并且他还是一个大孝子,真可以算是难得之人了。但他出人头地以后,我对他整个人的感觉却完全反转,待父母,待妻子,他再不似从前那个人了。最后妻子也是死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执拗,挺失望的。
3. 牛布衣、牛圃郎
这本书名为《儒林外史》,却也还是有不少依着南山捷径的人,像这牛圃郎就是其中一位。因为世人都尊敬名士,所以他冒了牛布衣的名,而牛布衣此时已经死了,便死无对证。最后牛布衣的老婆找上门来要人,却被判的是押解回原地去...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有一段是:‘诗人死了,由他的朋友带着灵柩回到了故乡。’想想就觉得挺悲凉的,古人一生大都在漂泊。牛布衣最后孤零零地死在了芜湖关,棺材停在庙里,妻子到了这里,看到了棺材,却也不知里边的人就是她的丈夫。最后他被带回去了吗?名字、诗集都被人冒充了,这一生仿佛就从未来过。
4. 蘧駪夫的妻子、沈琼枝
书里难得出现的两个女子,我却觉得比男子毫不逊色。在古代,这样的女子真的很难得了,只是生而为女子,真的吃亏太多。
5. 鲍文卿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思想、格局,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也是令人尊重的。他的儿子和他相比就差远了。
6. 杜少卿
杜少卿在我这里是比较有争议的,和一些人相比,他确实是高风亮节。但是他什么人都相与,随便什么人哭穷,他就大把大把地捧出银子与人花,也不管那人是好是坏,别人得了他的银子未必就说他的好,他还不以为意。真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更何况他还真不是不争,而是压根从头到尾就未放在心上过。家产到他这里也就空了,不贪图名利没错,但是坐吃山空真的好吗?
7. 马纯上
马纯上也是仗义疏财的,但是他就没有什么槽点了。蛮好的一个人,对蘧駪夫、匡超人都有过帮助。有时候真的挺佩服古人一掷千金的豪爽,而且还是对于不相干的人。
8. 凤四老爹
这是快结局时出现的一个人,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有侠义心肠,有胆识,有谋略,几乎是完美的一个人。帮助万中书成为真中书、帮助丝客人找回二百两银子、连陈正公借给毛胡子的没有借券没有中人的一千两银子,他也有办法给讨回来。厉害啊,在下是真的服了!
最后,越接近文末的时候越充斥着一种淡淡的悲凉,世人皆感慨当世之风不如从前。其实当时,别人也是小心翼翼追求的,像莺腽湖宴会、还有泰伯祠主祭。世人皆叹曾经好,一不小心,你就变成了别人口中的风云人物,变成再不可攀的美谈。
然而真正要把握的,还是活好自己的当下吧。
2018.9.20晚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