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贯通成长励志国学文化经典

获罪于天无所祷——论语贯通60

2019-03-26  本文已影响20人  璞文1

我们继续来探讨礼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前面说到礼不是表面上的一些礼仪形式,关键是背后礼的精神。国家可以亡,这个精神不能丢。我们接着来探讨,礼的精神,来自于“天”这个概念,或者说是天道的规律。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获罪于天无所祷——论语贯通60

“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已经改变了那些礼仪,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已经改变了那些礼仪,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的话就可以得到证明。”

“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道理。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道理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礼不但是对天的诚敬,更是对道的规律的诚敬。孔子很形象地翻出手掌,说懂得了禘礼,治天下就象掌中观一样容易,有点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味道。说明,在孔子的心目中,礼的真正精神,来源于对天道规律的认识与诚敬,对天的敬畏。敬畏之心才是礼的关键。《八俏》篇3•1 -3•2指出的失礼的行为,就是自我私欲的膨胀而失去了敬畏之心的表现。

所以,文章写到这里,深刻剖析了礼的本质,回答了3.4林放问礼之本这个问题。礼的本质不但是人类行为的约束,是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而更重要的是天道规则在人类行为层面的呈现。人类要有敬天爱人的思想,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西方人讲上帝的律法,中国人讲因果报应,其实也是对这种规则的敬畏,用“德”与“礼”来约束人类的行为。

获罪于天无所祷——论语贯通60

敬天,才能爱人;有敬畏之心,人类的行为才有约束与尊重。所以,“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

可是,社会礼的精神在丧失,相信“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求财的心态更重,求利益的心态更重。孔子对此指出,这是没有用的,“泰山不如林放乎”,“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