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考时光里的沉思与感悟
中招第二次大练习终于落下帷幕,当最后一科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我如释重负地走出考场,回想起这两天的监考之旅,心中五味杂陈,思绪也如潮水般翻涌。
这两天的监考,每一节课都仿佛被拉长了时间轴,变得格外漫长。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教室,到傍晚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我静静地伫立在讲台上,目光扫过每一位奋笔疾书的考生。七科考试,一科不落,我见证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遨游的身影。
在这看似单调重复的监考过程中,我的思绪却并未停歇。这两天,我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在脑海中构思了“二练”后的座位调整方案。教育,是一门充满智慧与艺术的学问,而座位的安排,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了构思座位调整方案,这两天的监考时光还成了我默默背诵《论语》的“黄金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句经典的话语,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的角落。我细细品味着其中的哲理,感受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仿佛穿越时空,与孔子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而在众多《论语》经典语句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对人际交往的全新认知之门。在教育的世界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差异,鼓励学生们在保持自己独特个性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的学习氛围。就像一个班级,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但他们在这个集体中,应该学会欣赏彼此的优点,接纳彼此的不足,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在碰撞中激发灵感。
反观现实生活,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同而不和”的现象。有的人为了迎合他人,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表面上看起来一团和气,实则内心充满了矛盾与不满。这种虚假的和谐,不仅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会破坏整个集体的凝聚力。而真正的和谐,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和而不同”。只有当我们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鼓励多元的思想碰撞,才能激发出创新的火花,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两天的监考时光,就这样在忙碌与沉思中悄然流逝。这段经历,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在经典文化的滋养中,获得了心灵的启迪与成长。未来的教育之路还很长,我将带着这份感悟与收获,继续前行,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学习天地,让他们在“和而不同”的氛围中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