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抢走你的工作么?听听《今日简史》作者怎么说
「 看本篇文章前,应该做什么?」
1. 关注上方公众号
2. 关注上方公众号
3. 按照👆上面两条做
关注上方公众号“我才不是书呆子”,回复 今日简史,获得本书的电子版,以及本篇文章的思维导图。
关于作者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1976年生于以色列,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专研中世纪史与军事史,现任教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已出版《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等著作。
关于本书
《今日简史》是赫拉利简史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收官之作。本书着眼于此时此地,重点在于当下时事,以及人类社会近期的未来。
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事?
今天最大的挑战和选择是什么?
我们该注意什么?
我们该教给孩子们什么?
与《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两本书不同,这本书并非历史叙事,而是以一系列议题的形式讲述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
然而现实有众多的构成要素,虽然本书试图涵盖全球困境的不同方面,但绝对无法详尽无遗。并且,这些议题不会告诉读者什么简单的答案,而是希望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协助读者参与到这个时代的一些重要对话中来。
赫拉利认为,当今世界有三大主要问题:核战争,气候变化,科技颠覆。而本次解读文章主要为你讲解科技颠覆的主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生物技术的崛起如何影响这个世界?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主要谈 AI 如何影响人类的就业,在下次内容中,我们将谈谈 AI 如何影响民主和自由的进程。
读前思考(带着问题阅读会收获更好的阅读效果)
1. 你和AI有什么区别?
2. 你认为艺术、创意领域是人类的防线么?
3. 人工智能会多大程度影响我们的就业?
3. 你如果失业了,国家该做些什么?
1. 人与 AI 的区别主在哪?
人类主要有两种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身体能力在工业革命后已被机器超越;而随着生物技术的突破,人们越来越了解哪些生化机制在支撑人类的情感、欲望和选择,认知、创意能力也可以被还原成为生物算法,进而也会在不远的将来会被AI超越。
AI不但在以上方面超越了人类,还有两个人类不具备的性能:连接性,可更新性。
连接性使得计算机可以集合成网络:人类驾驶员无法实时分享信息,但自动驾驶连接成网络,整体协作,统筹布局,会比人类驾驶更安全,也因此,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比较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我们不能拿一个医生和一个计算机比,一个司机和一个无人车比,而都是拿他们和一套计算机集成网络比。
可更新性是指,改变规则变得非常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要改变交通规则,人类学习时间有先有后,真正实行要很长一段时间。但自动驾驶会完全同步更新。
再比如,如果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某种疾病和新药,全世界医生同步这个信息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但计算机可以一键同步,这大大提升了智能医生的专业水准。
2. 艺术、创意领域是人类的防线么?
看到人类的战线全面溃败,你可能不服气,气呼呼的想:人工智能再厉害也是人创造的,他是没有办法拥有创新能力,也不可能在艺术领域上有所突破的。
不幸的消息是:创意领域和艺术领域双双溃败。
我们以为创意是人类的专利,但其实,在创造力方面人类的大脑其实是有缺陷的,我们很难想象从来没有见过的事物。
比如,在乔布斯设计出 iPhone 之前,没人能想到手机居然还能这样设计,而在iPhone 之后,所有人都开始模仿,但是没有人能想象下一代手机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有等下一个乔布斯出现。
但人工智能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给它设定一个目标, 比如下赢这盘棋,或者设计一个比 iPhone 更好的手机,只要人工智能的数据和算法足够强大,它就能“想”出很多人类想象不到的办法来达成目标,这种创造力实际上比人类强大得多。
所以,在如今的象棋比赛中,很有意思的情况是,如果你走出的极具创意的一步,裁判倒有可能认为你用计算机作弊。人类其实受制于很多思维的限制,很多走法人类是想不到的,但人工智能并没有这种限制。
创意领域被打败,艺术领域也全线告急。
现在的AI可以书写和创造非常高级的歌词和音乐,甚至可以根据某些人的既成品,创作出以假乱真的新作品,比如通过对巴赫音乐的大量分析,谱写出相同风格的新作品,甚至可以用巴赫的风格,创造出比巴赫更优秀的作品。
它不但可以模仿,还可以定制个性化产品,定制全球热销更是不在话下。
它可以根据你现在的情绪状况,结合你的经历,为你量身定制一首歌曲,来提升的你的情绪。算法也知道,只要按下哪个按钮,就能在全球掀起热潮,让所有人在舞池里疯狂摇摆,人类音乐家大概很难再与算法匹敌,因为算法实在比人类更了解它们所拨弄的乐器:人类的生化系统。
你可能质疑:那种东西能叫艺术么?那些都是流行垃圾!称不上艺术。
确实,艺术应该是一种比人类情绪更真实的东西,应该表达出超越生化震动的事实,照此标准,算法确实不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
不过人类的大多数也都不是优秀的艺术家,算法不用直接打败柴可夫斯基,先打败火箭少女就够了。
3. 人工智能会多大程度影响我们的就业?
你听过下边的说法么?
人工智能会替代很多工作,但同时,会创造很多新的工作,我们还是要乐观的。比如,在19世纪,汽车取代马车夫的时候,很多马车夫转行当汽车司机,所以现在,我们不再当马车夫,还可以继续当汽车司机嘛。就算无人机取代飞行员,那同时也会产生无人机的操控,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岗位,我们不用担心,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但如今的情况似乎和工业革命时不太一样,现在我们不是被淘汰的马车夫,我们是被抛弃、淘汰的马。
过去的自动化浪潮,劳动者是从低技能转到低技能,而如今人工智能革命替代的了大部分低技能劳动,创造很多高技能劳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但现在的一个收营员可以转型成为无人机驾驶员么?
即使一个收营员、飞行员努力转型成为无人机驾驶员,十年后,因为无人机也自动化了,仍然面临失业危机。
但我们也不用陷入深深的沮丧中,从好的方面想,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类,而是解放人类。没有人想一辈子累死累活当牛做马吧。
是保护工作?还是保护人类?
由于工作失误,疲劳、醉酒驾驶,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猝死在工作岗位上,倒在车祸悲剧的血泊中。有多少医生,由于长时间高负荷工作,猝死在手术台上?
而且,很多像收银员和司机的工作,本身就是无聊的苦差事,理应被淘汰,若不是生计所迫,谁想一辈子当无聊的收银员,累死累活的当司机呢?
况且,想像一下,目前好医生那么短缺,而 AI 可以很大程度上普及高质量医疗,为此牺牲一些医生的职业,又有何不可呢?其实,医生也不能完全被取代,在医生不需要出诊后,可以把省下来的经费和人力,用来研究新药或手术方案。所以,AI可能真的不是抢夺我们工作的元凶,而是解放人类的天使。
再者,在此类问题中,我们关注的核心应该是,如何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如何保护其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
难道只有无休止的从事低技能工作,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么?才能使人活的有尊严、有价值么?
4. 人们失业后,找不到工作,干什么呢?
人们失业后,找不到工作,干什么呢?
很多人忧心忡忡:一旦社会中的一些人无需劳动,无所事事,会不会去偷去抢?会不会去犯罪?这世界还不乱套了?
的确,人闲是非多,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现在的状态只是不闲呢?还是过度忙碌呢?
人们可能会失去工作,但人类不会失业。
目前有几十亿个父母照顾着孩子,民众组织着各种社群,种种活动都有价值,但不被认可为“工作”,或许我们改变一下观念,意识到照顾孩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如果这样,世界上的工作就永远不会短缺。
“哼~说的轻巧,不挣钱谁来养活我们?”
有这样的疑问很正常,但是,想一想,机器大生产极大的降低了商品的成本,而人工智能的普及化,也会降低人力成本,那时,人们可以乘坐低廉且安全的无人车、无人机出行,也许人们打个飞的,就直接去国外旅游,我们可以用最少的钱,享受到世界最顶级的医疗服务...
5. 你如果失业了,政府该做些什么?
“但是我们没工作,还是没法挣钱啊?无人机再便宜也要钱吧。”
没错,这时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了,政府可以对那些算法控制者,那些控制机器人的亿万富翁和企业收取高额的税,以此来弥补人们失业所带来的危机。
“难道说就让人们白吃白喝了?”
也不完全是,政府可以提供全民基本收入,或是全民基本服务。
全民基本收入:政府用提供给每个人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慷慨津贴(资本主义的天堂)。
全民基本服务:不是政府直接给钱让别人乱花,而是提供免费的教育、医疗保健、交通等(共产主义的理想)。
但是,会有两个棘手的问题,什么是全民?什么是基本?
什么是全民基本收入/服务中的“全民”?
是一个国家的全民?还是全世界的全民?
美国选民可能同意硅谷交的税,给宾夕法尼亚的失业出租车司机来补贴,但是它们会同意给特朗普口中的“屎洞”国家的失业人民补贴么?而这就是矛盾所在。
人工智能化会让很多像美国的高科技国家获得很多优势,但会让很多靠人口劳动力来发展的国家失去优势。
但是这些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国家,又没有现有资源打造良好的教育体系,教授新的劳动技能,岂不是掉入了落后的螺旋中?
也就是说,科技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的人们,不能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却不得不承受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伤痛。
他们没有很多的高科技产业,也就没有办法依靠对高科技征税,不能为民众提供很好的福利补贴。但由于工业全球化,即使是本地企业也不得不依靠人工智能来运转,而不会付出高昂的人力成本。
即使政府出台政策限制企业大面积使用人工智能,但他们的产品,如何和使用了人工智能的低成本的商品来竞争?
什么是全民基本收入/服务中的“基本”?
是能够活下去的基本热量?
使用互联网是基本需求么?
基本教育只是读写能力么?还是要会拉小提琴?要回写计算机程序?是要提供六年的基本教育?还是要到博士毕业?
什么是基本医疗呢?如果未来可以长生不老,这属于基本的医疗么?
到底什么是基本呢?
有了“基本”人们会更幸福么?
不论如何定义“基本”,一旦免费提供给所有人们,这一切就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人们就会开始进行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政治角力,争夺种种非基本的“奢侈品”。
如果失业民众没有任何经济资产,它们便几乎不可能取得这些奢侈品,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只会更大,并且绝无愈合的可能。
因此,即使人们在2050年都能得到比现在好的医疗和教育,民众还是会感到不公平,认为政府只为超级富豪服务。
人们生活当然会更好,但可能越来越难感到快乐。
智人本来就不是一种会满足于现状的动物,它们的快乐不取决于客观条件,而取决于它们的期望。而期望和欲望又会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善而膨胀。
如果政府的目标是:改善一般民众享有的客观条件,那成功的几率很大。
但如果目标是:让人们对自己享有的一切在主观上更满足,不对社会产生不满的情绪,那失败的机会就很大。
所以,要想真正的实现其目标,全民基本收入和服务必须搭配让人民有些又意义的目标,从体育到宗教等,在未来,对意义、社群的追寻,可能比对工作的追求更为重要。
6. 今日得到
本篇文章主要是《今日简史》中科技颠覆中部分中关于就业的内容。
读完本篇文章,你可以试着问问自己下列问题:
人与 AI 的区别主要在哪?
艺术、创意领域是人类的防线么?
人工智能会多大程度影响我们的就业?
政府如果想提供基本收入,还是基本服务,我们到底该如何定义全民?如何定义基本?
为什么说,有了“基本”,人们还是很难快乐?
如果还有想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按照问题到对应内容中寻找可能的答案。
其实,AI对就业的威胁远比不上AI对民主和自由的威胁。
而下次解读中,我们一起来看看,AI 如何影响自由和民主。
内容原创:杨小树「 看完本篇文章,应该做什么?」
1. 关注上方公众号
2. 关注上方公众号
3. 按照👆上面两条做
关注上方公众号“我才不是书呆子”,回复 今日简史,获得本书的电子版,以及本篇文章的思维导图。
文字编辑:杨小树
美编:季佳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