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的对话过程中,你做到了这一点吗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发现,本来一场父母与孩子的平常对话突然就转为了一场不欢而散甚至剑拔弩张的对话。
如果真的常常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就必须开始关注一下自己在与孩子的对话过程中的言行举动了。
正如我们每个人唯一能控制的是自己,当与孩子对话时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要反思的也就是自己。
该如何反思呢?
第一,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在对话中的言行和细节。
在对话中始终注意自己的表现,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动作都不要放过,尤其对话出现起伏的时候。因为这些全部是在你对话的对方眼中呈现,他可以任意解读你的语句,你的语气,你的表情。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下一步的言行。
当对话开始由平和转入冲突或沉默时,我们要去思考,自己的言语、动作和语气是否有异。
今天我在课堂上看到一个学生课本旁边摆了一本杂志《意林》,我默默地拿起杂志,边看边说,“你还看这个啊?”
其实当时我倒没有要批评学生的意思,因为他当时确实在听课。只是我这么一问,学生立马反驳我:“我又没有看!我在听课,你看我的笔记这么多!”
学生的语调和声音明显加重,我有点惊愕,事后我想,学生一定从我的语言和拿他杂志翻看的动作中解读到的信息就是,我判定他上课在看杂志,我会批评他。可有因为他自己确实没有在看,因此内心委屈,急忙为自己辩解。这时候,他已经开始处在不安全的氛围中。
第二,努力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
当对话过程中,孩子出现沉默或者声音加大、语调加重、情绪不稳的情况,我们便要意识到,此时的对话中,孩子已经感到不安全。
在不安全的氛围之下,孩子和所有普通人一样,会开始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的正确。这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的不安全感受并努力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
当我的学生竭力表示自己并没有看杂志时,我错愕了一下之后,开始意识到对方处于不安全的氛围中,因此,我停顿一下说,“你不用担心,我没有要说你的那个意思。”
因为是在课堂上,我只说了这么一句,就结束了我们的对话,而学生听到我这么说,明显紧张的表情放松了许多。我想,我的这句话,会让他感觉到对话的安全,从而也避免了可能的冲突。
其实无论是和孩子对话,还是其他生活中任何人对话,要想让对话顺利进行,必要的自我观察和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一定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