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米没有成为中原文明人的主食
新几内亚,前面讲过这个地方,虽然人类定居时间很早,可是那个地方文明迟迟不能发生。
近代欧洲人到那个地方,发现他们处在野蛮生存状态,根本没有开化,但他们却具有一种惊人的能力,居然能够捕捉夜晚在空中飞行的蝙蝠,而且是大规模捕捉,编网捕捉,这是当年欧洲欧亚文明人所做不到的。
为什么?
因为新几内亚这些岛,太平洋岛屿,它没有高含蛋白质的食料,没有高含蛋白质的自然物种,可以培育他们那个地方主要产的东西,叫芋艿,它的蛋白含量太低,这逼迫着当地人必须找肉源和蛋白质来源。
于是他们虽然整体上没有开化,但他们却具有获得蛋白质来源的极高技能。
再举个例子,稻米这个东西是中国长江流域南方人,也就是前面提到男性基因标号M122这一族人发明的。
我们最早知道稻米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滩涣,距今7000年前中国南方人就已经培育。
我们过去认为这是稻米最早的发生地,可是前些年中国考古学上有一个重大发现,在河南南部地区一个叫贾湖的地方,发现了一片原始考古遗址,居然找见8000年前的滩涣,它说明什么?
说明大米这个作物最早仍然是黄河流域中原文明人开发的。
可为什么他没有成为中原文明人的主食,而最终只在南方变成基本食源,是因为大米中的蛋白质含量太低。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培育的一般的粮食,他的其中的蛋白质含量大约在11%以上。
比如小麦,它的蛋白质含量占11%到14%,而人类要想在自己的食物中获得最基本的蛋白质供应,不能低于8%的含量。
而大米的蛋白质含量仅有4%,这就导致如果单纯以大米作为食物来源,会严重发生蛋白质缺乏问题,从而导致严重的肝损害和脏器损害。
于是黄河流域的人只好把最早开发的大米舍弃。
那么为什么在江南大米能作为主食?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那个地方河湖交叉,是鱼米之乡,人们在吃大米的同时,能够一直不断地捕捉到肉食的鱼,从而补充蛋白质。
于是大米在南方兴盛。
一切文明进程都是我们跟自然的衔接关系,以及我们自身的生存内在要求,构成文明起源的节点。
把这种外在自然结构和自然关系,以及与我们内在生理进化结构的总体匹配关系,叫生存结构。
它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力这个词的含义,而是一个自然学名词。
这个概念是我们理解文明起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