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历年写刘阳文章8:萧疏淡远自出机枢
90年代文章
萧疏淡远,自出机杼
——论刘阳先生的书法艺术
朱守道(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认识刘阳,纯属是偶然。93年的一个上午,时任记者的刘阳,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大楼,采访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委员,采访结束时,谷建芬委员过来招呼我为他们照张相。在办公室里我和这位年轻记者见了面,得知记者名叫刘阳,我顺口说:书画界有个人也是这个名字。年轻人说,就是我。于是,照完相,刘阳来到我的办公室,谈起书与画,便有如遇故人之感。
刘阳年轻,但从艺的时间却相当长,阅历颇丰。他对于诗、作文、绘画、书法与篆刻都有独到的研究。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见面,他就如同变戏法一样从怀中掏出一本新出版的著作来赠我,我不禁惊讶他创作的速度之快捷。自从1988年他的第一部《刘阳画集》于荣宝斋出版以来,他已有数十种书籍流行于世。如果用“君子立言”的古训来衡量的话,刘阳可谓君子矣!
和刘阳接触,便觉得他接受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和影响较大,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自觉地固守着。他家教甚严,对长辈,他是一个孝子。有时他到我家里谈书论画,每至晚上十时,他便得起身告辞,因为“家规不可违”。每当大家聚在一起,纵论古今,口无遮拦,在场的刘阳往往很有分寸,点到为止,从不多说。即使是对书坛中“很好玩”的、让人忍俊不禁的人与事,他也只是淡淡一笑置之。刘阳是一个个性鲜明且很理性、很有独特气质的文化人。
如果用“传统”这一目光,来粗浅地测度刘阳的书法与篆刻艺术,也许会推度他应属于遵循“布如算子”,热衷于“馆阁”书风一路的。直至深入了解体味了他的书法与篆刻作品思想技术体系,才觉得远远不是这么回事。他的作品,线条老辣,布局奇诡,大开大合,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力。
如果仅仅用传统的“颜筋柳骨”的标准和审美观来衡量的话,解释来解释去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刘阳诸艺兼擅。他的诗歌,包含着文化人所特有的忧患精神,道德评判意识以及自己的责任感,在诗坛中始终打着“荒涎派”大旗。刘阳的书法,同样也渗透着一个“怪”宇,这是属于他自己的风格的点画、结字、章法和书风,这是对传统和古典的文字形式,折射文化内涵的本质的反思。刘阳并不忘怀古典,他上溯甲骨,金文,中经北魏墓志与碑版,对宋、明、清诸家法书,都有着深入的研究:黄庭坚、王铎、黄道周、黄牧甫、赵之谦、吴昌硕、今人齐白石、于右任、王遽常等人的作品,是他经常研习和揣摩的。他学习古典,并不为历史文化的厚重而背荷重负。他在不断的提炼、比较、反思、融合的过程中,独运匠心地将千百年来的篆、隶、行、草进行分析和解剖,以线条、结构的变化和夸张,强化自己的古拙大气、随意赋形的艺术语言,发展成“刘阳风格”的书法艺术。
重视线条的锤炼,讲究空间布白,是刘阳书法艺术的特点之一。如果说,八十年代中的书法的线条,还过于恣肆、躁动和狂野的话,那么,近年来他的书法的线条已逐步偏向稚拙、安详,大篆、章草味十足。刘阳作字不择工具,饱蘸浓墨,用隶书笔意作行书,掺以篆书笔法,格调高雅,清新脱俗,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广种博取,将书法艺术锻造成多元素的复合体,使之内涵更为深邃,语言更为丰富。近代康有为南海先生的尝试,已令后人的眼界大开,相传他一个月临写的碑帖达近百本,其学识、才气和超人的感悟,令无数后学者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样刘阳志存高远,有着“上下千年,纵横百家”的气度,他的探索,既有勤奋、执著的一面,又有聪明、机智和主动。黄道周的冷峻和苦涩,王铎的奇特和超越,黄庭坚的雄放和烂漫,不时在他的笔下闪现。康有为先生精于书论,曾有语云:“夫艺事者,惟气息最难,仅求之点画之中,以其画之中满为古法,尚未知其深也”。刘阳先生多年来的追求和取舍,不倦地寻找艺术真谛,从93年出版的刘阳先生的《中国现代书印学史》可看出,正与康先生所倡导的书学精神有了某种暗合。
摒弃四平八稳,鼓吹天趣盎然,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刘阳先生不懈的追求。刘阳先生无论是作对联或条幅,握管在手,饱蘸浓墨,杀纸既狠且重,他的书作,有的偏重古朴,写得老气横秋;有的书作则灵动风趣,稚气十足,创出十足的“孩儿体”。不管是何种风格,他在谋篇布局中,结构上亦取横势,左右高低错落,有意不求匀称,完全是一副率意而为、漫不经心的样子,在古朴稚拙中表达旷放散淡的情趣。刘阳习惯于把一张宣纸写得满满,顶天立地,增强其视觉效果。字与字之间的连带不多,偶尔为之,总是生动活泼,灵气毕现,可看出作者在创作时的机警和胆量。他独特的个性书风,犹如是一面鲜艳的大旗,无论放在哪里,让人远远就能从众多件作品中一眼便知。这种强烈风格为他所拥有,而不可能是其他人的。
这里要提及刘阳先生的篆刻艺术。当代印坛创变意识很强,诸多刻家在方寸之中营造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刘阳也是印坛中的积极探索者。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指出:“凡是艺术家须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艺术家要有诗人的灵性与妙悟,这就是才气;同时又要有匠人的手腕与技能,这就是功力。从事篆刻艺术者尤其如此。才气与功力,这两者是创造完美的艺术形象所必不可缺的条件。静观刘阳,他是合乎这两方面条件的。刘阳的篆刻构筑在甲骨、钟鼎、秦篆、汉印的、黄牧甫、齐白石基础之上,有很扎实的基本功,然后稳中求变。观其治印,他在动刀前讲求胸有成竹,冲刀破石则主张“目无全牛”不拘于现成墨稿,运刀横冲带披,动作迅猛,酣畅淋漓。他的刀法、笔法和线条,在不断汲取前人的传统技法上,大胆地进行探索和求变,寻找与自己情感相契合的篆刻语言与最佳表现形式,从而形成浑厚古朴,刚柔相济,平中寓奇的独特风格。
当今书坛,从事书法艺术的大有人在,但是能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两个方面,都有所作为的“双栖”人物则很有限。这其中的原因也有很多。这许多年,刘阳先生在艺术界影响日显,一方面是他的绘画和书法创作的成果斐然,另一方面则是他对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的深入,数百篇艺术理论的文章散见于各大报刊及专业报纸。他出版《中国现代书印学史》、《艺术论》,就是他理论研究的成果集萃。南北艺术的差异、美与丑、清醒与盲目、重复与创造等等,许多课题及艺术规律,在刘阳的笔下,都得到了精彩的论述和发挥。他对中西方艺术史、哲学和美学等,都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刘阳先生积累多年,正处于书法理论与创作的高产时期,作为同道,我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并由衷地期待他的新作不断问世。
于北京全国人大常委会
�全"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