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语文 语花

让学习在有效活动中真正发生——观《昆明的雨》同课异构有感

2019-01-20  本文已影响8人  青春芳草地

语文学习是一个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经历言语实践,形成语文素养的缓慢推进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真正投入课堂学习形成语文能力呢?关键在于转变教师“教”的思维局限,设计出以“学”为基点,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让语文学习在课堂活动中真正发生。

本次省培活动,金鑫、郁乐伟、栾娟三位老师就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展开同课异构,汪曾祺的散文无论叙写花草树木、瓜果食物、山水风景,无论怀人记事、谈文论艺,都极有韵致,语言雅洁,不事雕饰,自然而又意味深长。略读《昆明的雨》这样的文章,便有莫名的感动;读到深处,悟出点散文形式与内容的处理,羚羊挂角的技法运用,以及平淡文字中蕴有的别样的深情韵味,就会更觉神清气爽。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品其情味,且看三位老师不同形式的活动设计:

1.任务单引领,重难点轻松突破

汪曾祺的这篇散文,初读,学生极可能会一片茫然,作者到底要说什么?题目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内容却不写雨?这时学生初读时最大的困惑,因此,金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设计了“寻读感知”的任务单,提出4个问题:课文除了直接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昆明的雨有关吗?文中描绘了昆明的雨哪些特点?本文和其他散文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通过四个问题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很快发现文中虽没有直接写雨,但文章中所有的内容都与雨有关。因为有小组合作,因为每个组都有一个讨论的任务,所以只用了12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各司其职,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快就解决了各个难点,体现了课堂的高效率。对于汪曾祺先生语言特点的品析这一难点,金老师仍然采用任务单的形式,将课文中四个经典的句子作为分给四个小组品味赏析,体会“汪体”的独特味道,因为有了任务单的引导,所以学生的活动指向明确,节奏明快,很顺利就在淡而有味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于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同时,金老师设计了比较朗读的趣味活动,读一读,品一品,例如让学生赏读写到雨后的各种菌子时,那句“这种东西也能吃?!”和“这种东西这么好吃?!”中两个标点符号“?!”中深藏的情味:第一个句子鄙弃怀疑,第二个句子感叹赞美满足,两个句子前后对比着读,语气的变化中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云南菌子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对昆明雨的想念。这个句子的朗读一结束,教室里充满着快活的空气,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了,参与的热情也高涨起来。有了品读做基础,学生们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我想念昆明的雨”,同时也认识到了所写的景物其实都围绕着“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句话而展开的。至此,文章内容上和情感上的中心已经很明确,题目文章内容不相吻合的问题此时已经不是问题。

金鑫老师上课

2.贴着学情问,让学生兴味盎然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意蕴丰厚,可以切入的点很多,需要讲解的也很多,然而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究竟抓住哪一点切入,让学生学有所得?郁乐伟老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在向学生初步介绍了汪曾祺对昆明的“第二故乡”这一评价后,郁老师轻快地说,“下面让我们跟着‘汪同学’去找一找当年在昆明体验过的场景”。这个提问是老师精心设计的,然后学生却完全感觉不到被设计,因为这个问题的起点很低,完全贴着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学生进入这一问题的讨论兴趣盎然,课堂非常热闹。在轻松愉快聊天似的讨论中,学生很快就将文章中仙人掌、缅桂花、卖杨梅、酒店院子里的木香、各种菌子等重点语段都一一做了回顾,学生充分进入了文本内容。同样在第二个环节承接第一个活动的话题,郁老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隔了40年的时间,作者还如此深刻的记忆着这些生活的场景,触动他的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把背后的宝藏挖出来。”“挖宝藏”这样的说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尤其是学生提到对第10段的理解后,郁老师调动学生展开辩证思考:本文仅是表现对雨的喜爱吗?这段仅是表达一种乡愁吗?一个个追问,带着学生走向文本更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这节课上,郁老师还在主问题的讨论过程中自然穿插了朗读品析。例如,“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这段对小女孩卖杨梅的描写文字,于老师将问题抛给学生,问“咱班读书最好听的女孩子是谁呀?”学生异口同声指名第一排的一个娇小女生,这个女生娇娇的童声“卖杨梅——”一出,瞬间让大家都体会到了柔柔的气氛,课堂上,师生对文本的探讨也进入了佳境。

郁乐伟老师上课

3.读与写结合,生长点不断生成。

名家名作藏着无限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既是阅读品析的好材料,更是学生写作借鉴的好范本,如何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发挥这些素材最大的价值呢?栾娟老师在课上精心设计了多个句子改写的比较活动,例如,为了让学生体会汪曾祺语言口语白话相结合、端庄典雅又平淡自然的特点,栾老师自己改写了两个句子:(1)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牛肝菌色如牛肝,味道鲜浓,无可方比。(2)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菌中之王是鸡枞,滑,嫩,鲜,香,很好吃。让学生辨析比较其中优劣。为了让学生突破对文末“雨中与德熙在小酒店喝酒”这一段落中蕴含感情的理解,栾老师改写了文末的小诗,与原诗比较: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莲花池外少游客,酒香不怕巷子深。金鸡独立尤有趣,木香雨中更醉人。学生在这一比较辨析的活动中很快就揣摩出了此刻的乡愁中更添了一份深沉和沉郁,感情含蓄悠长。另外课中栾老师还下水作文,根据汪曾祺先生写作的句子一段仿写了一段南京臭豆腐,交由学生用南京话读出来,学生南京话一读,课堂爆笑,气氛热烈,学生于是形象地感知了汪曾祺喜欢用方言来创作散文的特点。《语文新课标》对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初中阶段,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前提下的素读是能力的培养也是检验,在此基础上字斟句酌更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这节课通过不同形式的比读做到了这一点。

栾娟老师上课

4.多材料引入,深广度快速提升

语文老师教什么?语文课堂学什么?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有这样一个自觉的意识,那就是能够让学生课堂上每学一篇文章,就对这个作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开始对该作者作品的阅读。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在学习汪曾祺代表作《昆明的雨》过程中,三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准备了各种资料,适时引入,为课堂的学习和日后开始阅读做了足够的准备。上课之前,为了让学生对作者及本文的创作有更多了解,金老师引入了“西南联大”的背景资料:《汪曾祺的昆明情结》;品读第十段“雨中与德熙在小酒店喝酒”中蕴含的感情这一难点,郁老师引入了朱德熙回忆汪曾祺的一篇回忆录片段,让学生了解了汪曾祺在当时因失恋而消沉落寞的背景;在理解文题为昆明的雨文段却有很多并非写雨这一写作特色时,栾老师引出了刘熙载的“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一名句,很快就让学生领悟了这一侧面描写、烘云托月的写作笔法。三位老师在结课后的布置作业部分,都不约而同地推荐了汪曾祺的相关作品作为课外读物,其一是可以短时间内实现的,如阅读《自读课本》中的《翠湖心影》并按要求做读书笔记,“去发现和品味淡而有味,朴素典雅的语言,并写出读书笔记。”的具体要求能够更有效地巩固课内所学。其二,推荐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人间滋味》《人间有戏》等著作,让学生的阅读有方向,也是对本课学习的一个有益延伸。这就打通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用课内所学解决课外问题,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语文读写素养的目标也得以落实。

总之,多种形式丰富的活动的展开,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也锻炼了学生语文的能力。当然活动并非开展得越多越好,多种活动之间也有效果的高低好坏之别,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不同文体、教师不同风格、不同的学情而灵活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以期收到最好的效果,让学习在活动中真正发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