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简友广场散文

当我谈自学时,我谈些什么?

2023-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夜莺Louisa

村上春树写过一本散文集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面收集了很多他在跑步时候的思绪。思绪是思考的呈现,思考又可以称为“想”。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想”的不同。

“想”,从汉字的结构来看是一个“相”和一个“心”组成,很形象地表达出“想”这种行为是由“心”产生的“相”。

村上先生谈跑步时谈些什么,肯定不仅仅只是谈论脚不断地产生跑步动作这么简单,而是心对跑步这件事的理解。跑步只是一个外显的行为,心才是那个驱动。所以,当我们学习的时候,不管是自学也好,还是有老师引导也好,最终都归结到“心”。只要我们从外力的驱使过渡到内心的驱使,学习这件事就变得简单、高效和有意义很多。

纵观我从大学毕业到如今这十几年的生活,我无不是一直在自学当中,这种自学的状态很大程度上让我产生很多原创性的作品。例如:曼陀罗绘画、曼陀罗教学、写小说、拍摄视频、剪辑视频等等。

什么叫原创性创造呢?

结合村上先生的说法和我自己的说法,我想来先聊聊这个话题。

村上先生的说法是:

原创性是指打造新事物,冲破既有的思维方式,自由翱翔于想象领域,在心里一次次重铸完整的世界,并且始终以内省的批判性眼光审视它。

我的说法是:

在尚未有任何理论的指引之下,对某件事物处于空白的情况下,一个人凭着直觉的能力摸索出一条创造的路线,创造出来的成品与现今已存在的成品有所不同,富有个人的风格以及拥有无法被取代的独特性。

虽然字面上的描述不同,但我觉得和村上先生对原创性理解是大同小异的:

即原创性创造出来的成品必然是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的,“新”、“冲破”、“重铸”等,这些都是个人风格的体现。“冲破既有的思维方式”这一点我用了“空白”,也就是先清空我们原有的思维制定,让自己处于零的状态,由这种状态产生的创造才可能成为“新”的。

从大学毕业那会儿乃至到现在,我本无如此高的追求,更无从想象自己会创造出什么东西来,不过我秉持的一种态度让我无意中走上了一条原创性的路线,让我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直觉,也让自己的直觉因为被使用而变得越来越活跃。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需要感谢自己一贯以来的一种做事风格:不喜欢麻烦别人。

不喜欢麻烦别人,所以很多事情都自己来,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自然的自学过程,而自学就是通往原创性的必经之路。

不麻烦别人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摸索从一个点到达另一个点的路径。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这不是效率很低吗?比如问路这件事,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口问路边一个行人,得到答案可能只需要1分钟,而自己查找地图、辨识出东南西北可能需要半小时,哪种方式更可取呢?我就是那种情愿花半小时去查找地图也不喜欢开口问路的人,这么多年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基本都如此。

刚开始是会觉得这种什么都自己来的方式浪费时间,但当我们以这种方式维持一定的时间后,你会发现这种行为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点”。

再拿以查阅地图寻找地点这种行为为例,我发现这么做之后会很容易辨认清楚一个陌生地方的东南西北以及某个点到某个点的路线,只要自己寻找过一遍,那个路线就永远不会忘记。同样的道理,学习其他的东西,只要自己做过一遍就不再会忘记,因为这条路径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由对某件事的绝对空白到了有一定的了解,这个过程让人着迷。从而它会裂变出很多的可能性,因为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起来,甚至开始有了创造的无意识行为,当我们在某件事上如此独立地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它就会在未来的某个点上迎来“质的飞跃点”。

“质的飞跃点”会悄然降临,无需我们苦苦追寻,用“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来形容最为贴切不过。当我们遇到第一个“质的飞跃点”,我们会意识到一点什么,这点什么会把我们带入一种与神、与宇宙的连接当中,从而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存在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最明显的一种体验就是:成就感。

成就感是自我肯定的养料。不管什么事情,当我们无法体验到成就感就无法很好地坚持下去。成就感不依赖于外界给予我们的评价,它会清晰地让我们看到从未出发到出发之后,这期间自己内在发生的变化以及自己创造出的成品,这个过程是驱使我们去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动力。

自学能非常强烈地刺激这种成就感,同时在自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任何理论和方式的影响下,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独有的操作方式,也许我们做的事情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已经在做了,但是我们的操作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成品。操作方式来源于我们独自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方式。举一个古筝界的例子:

传说(不知是否属实,但我觉得是个很好的例子)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在练习摇指这个指法的时候,他误以为是用左手来摇(正常是右手),他练起来非常费劲,但是他还是不断地练习,最后他独创了左手摇指的指法,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操作方式,进一步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演奏风格。

所以,操作方式的不同有助于我们超越某些现有的水平,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到一定强度和达到一定时间的沉淀时,我们就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发明者。称得上是“发明者”的,必然他的作品是原创的。

那么,我在自学的时候具体是如何想的呢?

其实我不想什么,不设任何的结果或者成品的样貌,但是我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克服困难上。

比如,我们在接触一件新事物时,由于没有人的指导或者没有任何的理论支持,我们会无从下手。其实“无从下手”才是最好的激发我们原创性的状态,如果你对某件事目前的状态还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尚未被任何东西污染,你还有在这个领域产生原创的机会。

“无从下手”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拿剪辑视频作为例,可能我们打开了一个视频剪辑软件,连导入视频都不知道按哪个按钮。那么,非常好,这时我们遇见了第一个“困难”。

“困难”是引领我们如何解决困难的开始,没有困难我们便不会去思考如何解决,便不会产生获得某种能力的前提。当我们把那个困难解决了,同时我们就获得某种能力了。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就会产生“我不会”的结论,然后就停止在“我不会”这一步,而没有延伸到“我如何才能会”这一步,从而阻碍了自己自行探索的动力和方向。

再拿剪辑视频作为例,“如何导入”是一个困难,那我会聚焦在这个困难上,我会问自己:“从哪里导入视频呢?我如何解决这个困难?”

由这个思考我开始尝试,乱点软件里的所有菜单栏,直到我找到导入的按钮为止。那么,这个路径我便清楚了,清楚路径之后这个技能就同时获得了。别小看这样小小的一个举动,如果没有这样小小的举动何来日后我们能够剪辑出完整的视频作品呢?何来还在画质上、声效上、内容上、情怀上做到统一,互相作用对方呢?聚焦于困难,其实就已经在创作了。

另外,我不想什么,聚焦在困难其实也是在注重细节。

拿写小说做为一个例子说明:

写小说这件事的初始想法并非要写一部小说,而是遇见了小说的人物,人物的行动、品性、气质先是吸引了我,然后再由这个人物发现出更多的人物。也就是说,当我们想以自学的方式来进行某件事的时候,我们所要看到的不是一个宏远的、这件事情所辐射出去的最终目标,而是这件事所能涵盖的某些细节

写小说这件事我们所要聚焦的不是这部小说最终完成之后的样子,而是这部小说由什么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刚开始是支离破碎的,它们之间好像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当我们去观察这些元素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使是很细微的元素它都有它的特性和功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捕捉到这些细节。细节捕捉到了,这件事就变得有趣了。

捕捉细节不仅仅适用于写小说,其实适用于各种事情。细节的捕捉能让我们很好的聚焦在做事上,而非聚焦在远大的理想上。有些人总会有很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构成的蓝图本身有刺激我们努力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因为它太宏大和遥远而让人感觉这条路走起来非常难,也非常长,从而造成压力或者时不时会出现自不量力的自我否定感,而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细节,把宏大又遥远的蓝图打破,去观察这一片片碎片的时候,不管你从哪一片开始,只要我们聚焦在上面,我们总会在未来不经意的时候到达了这个蓝图所在的位置,或者到达了另一个更庞大的蓝图。

所以,钻在细节里比我们老是远远地看着未来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要有效得多。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把很多细节、元素都做好了,无法把它们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确实是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需要整合能力了,整合能力也是自学之中必不可少的。

整合即是把所有你个人的能力、阅历、思想揉拧起来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创造。整合的时候需要一种当下的直觉引领。直觉会有自己的路径,它会自然而然出现,无需我们多费劲。我们越放松,它工作得越好。

培养直觉力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比如自由舞动、自由绘画等。例如,有一种绘画方式叫曼陀罗,核心点就是利用曼陀罗绘画来体验这种直觉的引领,它没有具体的方法可循,全赖一个人自己和自己的一种交流和信任,说难它也不难,但是尚未体验到直觉的引领它确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难的。不过,这种能力会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而变得自然而然,而且终身难忘。当我们做事达到用直觉来引领,你会发现裂变的速度非常快,那种“质的飞跃点”会不断地自己涌现出来,达到一通百通的境界。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一通百通的人,而是在这么埋头钻研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这种能力。做事不怀目的,我们往往更能触碰到意想不到的深度。

好了,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最后做一个总结:

自学时,我所想的——

聚焦在困难上,解决困难的过程就是获得技能的过程。

聚焦在细节上而非遥远的蓝图上,做好每一个细节,这些细节会把我们带到更宏伟的蓝图。

用直觉引领的整合会产生巨大的裂变效能,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灵敏,宇宙的信息会不断涌现来协助我们。

希望以上分享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保持人类的原创性,也是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基础,愿你我都成为这股演进过程中的推动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