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发呆
上次碎碎念写点啥还是半年前,生活里糟心事应接不暇,擦屁股整理自己没完没了;遭罪时人往往容易怀疑人生,鸡汤灌不进去时吃啥都不香。这种情况下,人还胖了,搁谁身上会开心。
减少观点输出,一方面在于社交上的新困惑。郭德纲相声里经常提的是“穷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事无人问”。资本家的企业文化一直在提及个人价值,同样蔓延到平常人的关系里。个人价值如同货币的流通,重要的常常不是本身,而是能及时兑现。牛粪有价值嘛?人踩到会遭嫌弃,湿的拿去施肥,干的用作燃烧就是价值。
社会和家庭都不太能接受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大家痴迷于自律 和怎么让自己更成功。这个问题上我比较欣赏吖日,时不时跑到山里冥想,失联在庙里待一个星期。可以被浪费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其他的事情如果没有强烈的使命感驱使或者兴趣等动力推动都基本属于内卷的范畴。站在自然法则的优胜劣汰来看,卷其实是种必然。卷的人也是明白人,选择躺平的也是明白人。基于此,我能理解布道会之后个别牧师旁边坐着的都是企业家,也能理解一些朋友沉浸于网络的虚无。潘子说网络是虚无的,嘎子把握不住。能把握现实的人活得更好,但喜欢把握网络的人更容易有生理上的快乐,生活对许多人来说比网络更魔幻,现实中产生的常常是疼痛递质并非多巴胺。
B站有个up主“半佛老师”,几乎把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难题都解构成经济学问题。半佛的魅力不在于建立新的价值体系,而是补充视野与角度去认识世界。魔幻的时代里看清楚世界,认识自己很重要;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解常常不是为了与世界抗衡,而是与自己和解。
微博关停之后,我探讨问题的阵地主要是和笔友通信,一个马来西亚疫情抑郁失联了,另外一个德国留学工作后失联了。真不是我逼格高,非得找这些人聊。现实中的活神仙,要么就是保持“关你屁事”或“关我屁事”的大明白思想。要么就是“接地气”,聊天不到5分钟,离不开房子收入孩子的话题。话还没说完,建议就来了。写信的优点就是起码能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完整,不是一上来就抬杠。笔友即便抬杠,也有来有回,不至于呛死人。朋友圈很乏味,太精装修,太正能量了,我格格不入。
把握不住的东西太多,有空发发呆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