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生命是沉重的羽毛
我们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甚至有些贫穷的农村。一个叫做富贵的老人对作者平淡的讲述了他传奇,无奈,彷徨,悲哀的一生。这就是《活着》
读这本书,我大概用了两个下午,还有些许散碎的时间。诚然,作为一部以中国近代最复杂的50年为背景的长篇,《活着》的篇幅实在是不长的,这也就使文章的情节极为紧凑,一个个人间悲剧接踵而来,打的读者措不及防,也许余华就是想以这种方式将读者心中的悲哀无限放大,那么我想,这一点他是成功的。
就《活着》而言,书的名字余华起的实在是高明。它不是让人感觉冷冰冰的“生存”,也没有用充满积极意味的,让人看到以为是讲什么人生哲理的“生活”。而是以“活着”作为小说的帽子。中国人赋予了“活着”这个名词以太多的情感。在国人的眼中,它既是底线,又是追求。
作者在中文版自述结尾这么写到“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可能就是作者眼里的人们对于活着的原始诉求。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要对读者看待事物的方式,或是做事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这一点上,余华首先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渺小。
在书中,命运是个顽皮,爱捣蛋的孩子。它安排着一个又一个的悲欢离合。在它的巧妙安排下,有庆因为献血被活活抽死,凤霞没能过去产子的鬼门关,老实的二喜没能留下全尸,家珍死的还算安详,苦根最悲哀,贫穷与饥饿让他被豆子活活撑死。这就是人世,这就是现实,这是时代的悲哀。它歇斯底里的呐喊着告诉我们,活着,也许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理所应当。
其次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生命的韧性,他告诉我们人到底可以承受多少不可承受之重量。用作者的话说,“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也许这正是余华想告诉去我们的——生命很渺小,但同时也很有力量。这一点在主人公富贵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富贵亲自迎接来了他的妻子、儿女、女婿、重孙,最后又亲自送走了他们,我难以想象他是何等的悲痛,无奈与孤独。但是令我震撼,又无法忘记的是老人讲述自己的苦难就像道听途说一段陌生的故事,他的乐观让人惊奇。我无法忘怀老人拉着那头有着“多重身份”的老牛渐行渐远,说道“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如果说在《活着》中我还看到了什么,我想恐怕就是在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下,人性的阴影如何被无限的放大,扭曲。那是我们不愿回忆的历史,那时我们的想法太幼稚,双手太肮脏,行为太暴戾,吃相太难看。《活着》是我们民族的伤疤。黑格尔说——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不能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我不知道他老人家到底是讲历史还是论人性。但我却不希望这句话成为真理。
《活着》给人的感觉,太沉重,也太压抑。它会让你叹息,惋惜,流泪,沉思。看完这本书,我久久难以平复。我想生命是一枚沉重的鹅毛,它渺小且沉重,卑微且伟大。不知不觉中,我读到了最后一段——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我合上书,天黑了,天上没有星星,但我并不担心,因为我知道,它们只是藏起来了。我躺下来,闭上眼,我从未感受到我的心脏如此有力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