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我们想聊聊人与自然的关系
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历史教训。”
2020年初,大自然在以自己的力量,给人类最沉重的警告。
澳大利亚山火持续近五个月,5200万哺乳动物,6200万鸟类,3.89亿爬行动物,在这场大火中丧生。
东非蝗灾爆发,饥肠辘辘的沙漠蝗虫入侵了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规模和破坏力史无前例,整个东非恐深陷蝗虫危机。
菲律宾致命火山爆发,火山灰冲上1万4千米高空,45人紧急撤离!
灰云之中电闪雷鸣,像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西班牙暴雪突袭,汽车只能在“雪墙”之间通行,只能停课停工…..
美国爆发40年来最致命流感,已有6600人死亡……
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截至2月5日24时,全国共确诊28018例,数字背后,还有很多人被隔绝在医院之外,饱受煎熬。
…….
历史上,每一次疫情的产生,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都何其相似?
这是一场人类与自然之间关于平衡的战争。从教育层面着手,为儿童建立“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认知尤其重要。
1
感恩自然
“不要忘记人类是自然的孩子”
人类赖以生存的每一口空气、每一滴水、每一口食物,每一件衣服,都有赖于大自然。甚至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都是大自然的作品。
我们享受自然馈赠时,却在不断地破坏自然的内在平衡。
每一个大洲,都在承受着自然的报复。它以强有力的姿态回应,宣布自己的绝对主权:自然不需要人类,但人类需要自然。这应该是思考儿童与自然关系的基调。
感恩自然,是成人向孩子阐述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底层逻辑”。
只有真实的感受才能产生联结,多了解、多接触,就是感恩自然的第一步。
亲身接触自然,才能了解与感受,当儿童在享受沙子、泥土、水、草丛中时,父母不要急于割断生命的天然联接。
国外的一些自然教育细节值得我们的学习。
在芬兰,自然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他们将“森林”变成天然的课堂,通过游戏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然,如:
自然色卡:
为孩子准备一张自然色卡,让孩子去寻找与色卡相匹配的自然颜色。
这是其中一种方式,也可以,采用相反的方式。让孩子们寻找和采集自然中的各种颜色,然后自己制作成一个不同色调的自然色卡。
自然“形容词”卡:
制作形容词词卡,寻找自己认为与词卡匹配的自然物。同样的东西,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采取形容词,而非一个名词。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感受都是正向积极的,也会有不愉快的感受,如恶心。保持感受的多面性,也是在了解自然的多面性。
所有植物的名称只有一个——自然,符号化、标准化的东西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的体验与内在的感受。
在英国,孩子们会在春天种下种子、照顾幼苗长大、移栽到泥土里;夏天收获食物;秋天把藤蔓晒干;在冬天。用自己亲手晾干的花花草草做成美丽的圣诞花环。
让孩子们感受自然生命中的成长变化,是了解自然的重要一部分。
在日本,十分注重自然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学龄前的孩子每一天都有大量的时间在户外自由玩耍,下雨天,也会出去踩水、玩沙。
会和孩子们常玩一种游戏:“自然物九宫格”:选择一种自然物,画下一个“九宫格”,每一个格子中代表自然物的一种特征,结合特征,寻找对应的自然物,制作一个专属的自然徽章。
在德国,自然教育就像空气一样包围着生活其中的人,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孩子的体内,直达灵魂。
在很多森林公园,常能看到一些自然知识介绍,甚至会通过一些版块拼图帮助儿童了解动、植物的生存特点。强调和动物共享空间,尊重动物的生活习惯。
德国人相信,一个从小长期与自然有着亲密接触,亲身体验过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与丰富资源的人,不可能不会想去保护它。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
理查德·勒夫指出,“不要忘记人类是自然的孩子。”多感官了解、亲近、感受、接触,用全部的身心来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这样,孩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然懂得如何去感恩大自然。
2
呵护自然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2019年,自然失序的例子不胜枚举:
俄罗斯,远洋小岛,海水消融,10万头海象不得不挤在狭小的陆地上,一层盖一层,一层叠一层……
南极洲,冰雪消融速度创出了新纪录……
森林已经支离破碎,猩猩已经被迫退缩在极小的保护区中。
非洲博兹瓦纳,数百头牲畜与野生动物循着求生的本能,走向即将干涸的湖泊,却纷纷陷入致命的泥潭。
“起初,没有人在意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次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有因必有果,万物皆有灵,大自然在用行动说话……
《大自然在说话》中,以独特的视角,让人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这是一部以大自然为“第一人称”的公益短片,分别以“自然母亲、海洋、雨林、土地、水、红木、花”为视角阐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自然母亲说:
“你们的行为决定你们的命运
不是我的
我是大自然,我将继续存在
我随时都在进化
而你们呢?
每一句话,都振聋发聩。
人类天真地以为自己是食物链的顶端。但是,没有底端的资源提供,什么都不是。
因此,呵护自然,珍惜资源,不仅仅是一句倡议,更是每一个人具体的行动。这应该是“修复”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节约资源,尊重一切生命,就算是给孩子最真实的自然教育了。
全家人可以和孩子一起做10件小事,持之以恒,力量不可小觑。
(1)少用或拒用塑料制品:家中常备购物袋,有塑料袋重复使用,不随意乱扔。
(2)分类回收垃圾:可以邀请孩子参与家长垃圾分类工作。
(3)重复用水:一起讨论“水”如何进行重复利用,如:冲厕所。
(4)随手关水龙头,节约用水:邀请孩子成为家中“小小监督员”,监督全家人的行为。
(5)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不过度消耗资源,从点滴做起。
(6)不乱采摘、踩踏,不吃野菜、野味。
(7)重复使用纸张:可以不用卫生纸的地方,用毛巾代替;白纸尽量双面使用。
(8)节约粮食,吃多少盛多少: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调配。
(9)巧妙进行废物利用:用快递盒进行自制玩具,用酸奶盒做植物栽培。
(10)制作家庭环保倡议书,加入环保宣言。
蝴蝶扇动一次翅膀,可能远处会引发一起海啸。做出一件节约资源的小事,可能会降低一种动物灭绝的可能性。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每一个人从小建立一个“呵护自然”的意识,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来,也许就是一次福祉。
3
敬畏自然
“敬畏本身,其实就是在敬畏人类本身”
从感恩自然,到呵护自然,其实就是在敬畏自然。
而敬畏自然,就是在敬畏人类本身。
如何解决资源的短缺、环境的变化,生存环境的挑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答案在未来,也是未来孩子们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书本中没有完美的解决方式,没有过真实的自然体验,难以有守护自然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从小与自然产生深刻的情感联系。这个情感联结的机会需要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早期教育阶段的老师提供。
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母亲,她负责STEAM部门的工作。在养育自己孩子时,她的关键词不是科技和编程,而是“自然”、“科学”、“艺术”、“脏乱”和“魔法”。
她让孩子在玩自然游戏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精神和艺术的美感。
因为,自然可以教给孩子一切最重要的知识。